【春天的艾依河】作文200—300字 记住,是“春天”的艾依河

急需!
2025-05-23 12:29:3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清晨,艾依河舒缓地穿城而过,银川恬美如诗。 

    “干了一辈子水利,在宁夏历史上没见过构思这么巧、工程这么大、参与部门这么多、用途这么广的干沟。”年近古稀的老水利专家雷韦锁说。 

    雷韦锁叹为观止的“沟”,是正在建设中的自永宁唐徕渠永家湖退水闸至第三排水沟入黄河口的河西总排水干沟。这条穿越永宁县、兴庆区、金凤区、贺兰县、平罗县、惠农区的130多公里长的干沟,明年春天全部竣工后,将被正式冠以“艾依河”的芳名。 

    这是宁夏历史上别具一格的河。她突破传统的农耕文化,注入了生机盎然的现代文明因子,在造福子孙万代的波光灵韵中向历史诉说…… 

    水,造福宁夏。水,亦忧亦患。面对新世纪的重大考题,自治区党委、政府远见卓识科学决策 

    古老的母亲河钟灵塞上,千年农耕文明因水而兴。 

    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美利渠、七星渠等阡陌纵横,春种秋收、趋利避害中,宁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 

    水,造福宁夏。但是水,也给宁夏人民带来了忧患和尴尬。 

    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银川平原的人民头上。银川市“天然屏障”贺兰山,因山势陡峭,植被稀疏,山体裸露,沟道繁密,山洪瞬时即发,毁坝吞村,暴戾恣睢。1853年至今的100多年里,贺兰山发生洪灾无数。近十多年,尽管“导、滞、泄”城市防洪体系初步具备,但明显存在“上拦不足,中滞不够,下泄不畅”的先天不足。 

    自流灌溉虽得天独厚,但由于自古以来沿袭“重灌轻排”传统,造成湖泊、沼泽、盐碱、荒滩星罗棋布,水蒸发了,留下盐碱祸害。据统计,引黄灌区60%%的农田程度不同地遭受盐渍化危害。 

    跨入崭新的21世纪,宁夏面临着日益紧迫的问题:水资源短缺。 

    一边是威胁城市和农业安全的大量洪水、沟水白白浪费,一边是日益加剧的工业、农业、城市用水紧张,加上湖泊萎缩干涸、沟道积淤污浊……宁夏人在原有水系的修修补补中,陷入被动应战的尴尬。 

    水是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作好水的文章,就抓住了宁夏可持续发展的命脉。面对“水资源短缺”这一重大考题,历史呼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中做出铿锵有力的回答。 

    敢于决策,善于决策,科学决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果断决策,是胆识和智慧,更是对历史和宁夏600万人民的高度负责。 

    2002年底,经过无数次踏勘和专家反复论证,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建设“河西总排水干沟扩整改造工程”的设想提上议事日程。 

    这个工程是跳出“就农业说农业,就水利说水利”的小圈子,营造大经济、大生态的大手笔。其构思是:利用青铜峡河西灌区的有利地形和排灌现状,通过扩整一条穿越银川、沙湖至黄河口的河道,西连银西防洪的6个拦洪库和2个滞洪区,接引永清沟、三一支沟、第三排水沟等10条沟道来水,同时连通七子连湖、华雁湖、西湖、阅海、北塔湖等湖泊,再现昔日“七十二连湖”的塞上湖城景观,集防洪、排水、湿地保护、水资源利用、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为一体。 

    但是,习惯了挖沟就是排水、开渠就是灌溉的套路,跳出农耕经济的小圈子谈何容易?2003年6月,七子连湖至阅海段建设工程拉开帷幕。作为开山之作,这个工程一开始就引起一些非议。 

    市民们抱怨大量地挖沟运土扰乱了城市的宁静。 

    房地产开发商认为通湖挖沟占地影响了房地产发展。 

    就农业说农业的人质疑:耗资这么大,能排多少水?对防洪有多大作用? 

    也有专家担心:水从哪里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对技术要求很高,弄不好反而加重盐碱化,岂不成为千古罪人? 

    “宁夏虽小,但是发展的思路不能小,要跳出宁夏看宁夏,面向全国谋发展。小省区也要办大事。”九次党代会以来的有关解放思想的学习、讨论,如一道闪电在残留着小农经济烙印的脑海里掀起冲击波。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强调,宁夏要发展,就必须克服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树立抢抓机遇、不甘落后、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精神,“跳起来摘桃子”,谋大事、办大事、办成大事,在造福宁夏人民的大舞台上演威武雄壮的活剧。 

    为了科学决策,使这条排干沟发挥多重功能,杜绝隐患,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专家不断研究完善方案,赋予河道最重要的改造中低产田功能。这条河充分利用老沟、老渠、湖泊、荒滩整治扩建,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治水思路上,变控制为疏导,追求自然、流畅、因势利导,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生态圈。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有科学发展观和造福百姓的根基作底气,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决心坚如磐石。 

    仿佛是上天有意要考考这条前无古人的河道。2006年7月14日,银川市及贺兰山沿线突降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兴庆区降雨量达104.8毫米。艾依河从容导引着四面八方的近500万立方米沟道来水,蓄洪300万立方米。 

    一时间,银川市街头巷尾众说纷纭。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唏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雨。”有人说,1998年5月20日的暴雨洪水远没有这次厉害,可是灾比这次重得多,光人就死了8个,看来艾依河确实能起大作用。

 

 

  水映桥影,一座座景观桥宛如银川河西总排水干沟上的片片美玉。

  艾依河舒缓地穿城而过,银川恬美如诗。这是宁夏历史上别具一格的河。

  水,造福宁夏。水,亦忧亦患。

  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银川平原人民的头上。银川市“天然屏障”贺兰山,因山势陡峭,植被稀疏,山体裸露,沟道繁密,山洪瞬时即发,毁坝吞村,暴戾恣睢。1853年至今的100多年里,贺兰山发生洪灾无数。近十多年,尽管“导、滞、泄”城市防洪体系初步具备,但明显存在“上拦不足,中滞不够,下泄不畅”的先天不足。

  自流灌溉虽得天独厚,但由于自古以来沿袭“重灌轻排”传统,造成湖泊、沼泽、盐碱、荒滩星罗棋布,水蒸发了,留下盐碱祸害。据统计,引黄灌区60%的农田程度不同地遭受盐渍化危害。

  水是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作好水的文章,就抓住了宁夏可持续发展的命脉。面对“水资源短缺”这一重大考题,历史呼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中做出铿锵有力的回答。

  2002年底,经过无数次踏勘和专家反复论证,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建设“河西总排水干沟扩整改造工程”的设想提上议事日程。

  2003年春天,当建设河西总排干的蓝图开始在引黄灌区大地上描绘时,贺兰山下上演了机声穿酷暑、挑灯战严寒的艰苦创业画卷。

  2005年4月,河西总排干上段36公里长的唐徕渠永家湖退水闸至阅海通水。2007年9月底,中段27.5公里长的阅海至沙湖正式通水。

  洪害变洪利,污水变清流,死水变活水,盐碱滩变良田,濒临灭顶的湖泊家族汤汤泱泱。仅上段不仅保证了175万亩农田的排水通畅,还改造中低产田61万亩,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6100万公斤,为农民直接增加1亿元收入。工程全部完成后,每年从洪水、沟水、中水中就能“变出”20多亿立方米的水。

  艾依河的“潜力股”,已经成为银川市房地产开发的发力点。“哪个楼盘离水近?”如今是区内外购房族的常用语。沿河黄金地段一亩地涨价二三十万元,北塔公园附近开出一亩地126万元的身价。8月份,银川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34.2%。1至8月份,外地人口在银川市购买住房65.69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销售量的52.85%。

回答2:

OJOI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