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有小说里写的那么莽撞吗?

2025-05-16 20:03:4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有莽撞的一面,但也不是完全莽撞,相传张飞不但能写字,还会画画。而且这位被称为书法家兼画家的张飞,并非姓名巧合,他恰恰就是三国时代蜀中的大将燕人张翼德也!你说这是难以置信的吗?然而,这个传说却很有影响,事实上也不是全无根据的。

  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他写道:

  “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人于吴。”

  一部分人解释说,这个《新亭侯刀铭》便是张飞自己写的。但是现在原物既已失传,此说也无从对证了。

  此后似乎很少有人谈起张飞的书法。到了明代,出现了一部《丹铅总录》,其中另有一条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

  “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常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

  从这一则记载看来,铭文似乎是张飞自撰自写的。可惜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铭文,不知道是否有哪一位朋友能够找到它的真迹或可靠的拓本。特别是四川彭水县的读者,最好就在当地查一下,到底有没有张飞写的刁斗铭。如能找到并且把它发表出来,供大家研究和欣赏,那就太好了。

  另外,大约也在明代,四川流江县又发现了一个摩崖石刻。这便是所谓《张飞立马铭》,又叫做《八蒙摩崖》,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等书早有记载。这个铭文是:

  “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

  这个铭文现在只能找到清代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据清末胡升猷的题识称:“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鍮石作家,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检家藏拓本,重钩上石。”对于这个拓本,曾经有许多人鉴定过,认为它不象是汉代的碑刻,可能是后人所造。同时,据《四川总志》所载,铭文中“军”字作“张”字,“铭”字作“名”字,与拓本又有出入。原迹是在流江县或是渠县,说法也不一致。如果四川的读者,能够到这两个地方去看看是否还有这个摩崖石刻的残迹或古拓本,凭实物下判断,我想不难把真相弄清楚。

  除了这几件相传为张飞的字迹以外,我们无妨顺便提一下张飞的画。据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诠》载:

  “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再也找不到张飞画的真迹了。而且光凭这一条记载似乎证据也太薄弱,不能确切证明张飞的画究竟如何。

  照此看来,无论对于张飞的书或画,我们都没有理由随便就下肯定或否定的断语。我们既不能武断地说他不会写字画画,或者说他写不好画不好;也不能武断地说他就是书法家和画家。因为无论你下哪一种断语,你恐怕都拿不出可靠的证据来。但是,现在既然有人正式宣布张飞是我国古代的书法家,读者当然有理由要求发表张飞的字迹。解铃还需系铃人,恕我不能越俎代疱了。

  说到这里,我愿意再提出一点,请读者注意,就是历来相传的岳飞字迹,如“还我山河”、“前后出师表”等,现在也已经证明并非岳飞的真迹。岳飞写的字根本不是那个样子,而是与“还我山河”等字迹很不相同的另一种面目。近年来上海文管会收集到的南宋拓本《风墅帖》上刊载有岳飞的信札,他的字体非常接近于苏东坡。我希望有朝一日再发现古代的拓本或图籍,其中也许很幸运地载有张飞的书画,那就谢天谢地,大家可以皆大欢喜。

  这并不完全是一种幻想,因为古人和今人一样,如果敢写敢画,即便不好,也能写出和画出一点东西来。张飞是三国时代的大英雄,难道他就没有大胆写字画画的勇气不成?

回答2:

没有,是很勇敢但智力不是很好

回答3:

应该说,骁勇威猛不一定就莽撞粗率。三国时代的很多猛将,在小说戏曲里就不是这样。吕布虽勇而无谋,但并不憨莽。关羽之威猛不亚于张飞,但人们却常看到他于帐内灯下,绰髯凭几,看《春秋》之书,有一副儒雅之士的风度。还有赵云、马超……�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刘备曾告诫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后来,他率兵欲会合刘备伐吴,果然被他的部下杀了。好刑杀、鞭挝下士,这可能与粗莽有关,但主要是不爱恤部下。�

邓拓《燕山夜话》有一篇《由张飞的书画谈起》,说相传张飞擅长书法,还会画画,北京出版社印行的一本《标准习字帖》的《编后》,就把张飞作为武将中的书法家。邓拓找了很多材料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南北朝时代梁陶宏景的《刀剑录》说张飞初拜新亭侯,命匠人炼赤朱山铁为一刀,刀上铭刻“新亭侯蜀大将也”几个字,有人说,这《新亭侯刀铭》就是张飞自己写的。还有,明代有一部《丹铅总录》,说涪陵有张飞刁斗铭,文字极工,是张飞自撰自写的。更让人惊异的,当是相传张飞在八蒙山大破张郃之后,留下的《张飞立马铭》,又叫《八蒙摩崖》。这段铭文是明代在四川流江县八蒙山(一说在渠县)山崖上发现的,写着:“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现在虽然壁裂字毁,无法再找到这个摩崖石刻的残迹,但还能看到清代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上面有清末胡升猷的题识。另外,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铨》也记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还可以找到一些材料说明这一点。比如,元代吴镇有一首题为《张益德祠》的诗便写道:“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车骑便是张飞,他于章武元年(221)拜车骑将军。照吴镇的说法,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魏的钟繇、吴的皇像也恐怕比不上。�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史上的张飞虽然骁勇威猛,却不一定粗率横莽,至少,他应该有一些文士的素养和气质。

但是,我们现在从《三国演义》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却是一个猛而莽的张飞,丝毫没有文士的风度和素养。

他的长相打扮就十分粗莽: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脸是黑的,满脸胡子是黑的,头巾、衣服,甚至坐下马都是乌黑乌黑的。

在唐代时,张飞大约就是以这副模样特征而招人喜爱的。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应该是个证明。这里所谓“张飞胡”,既应是长得胡里胡气,更应是性格的胡莽粗率。�

在后来艺人笔下,莽张飞的这一性格更鲜明突出了。�

《三国演义》里,“怒鞭督邮”使我们第一次领略到这一点。这在历史上倒实有其事,不过“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那是刘备因平黄巾有功升安喜县尉,听说督邮到了县上,奉诏要免去他的职务。刘备想见督邮说个明白,督邮称病不肯相见。刘备这才大怒,带了吏卒闯进传舍,谎说奉州官之命捉拿督邮。把督邮从床上捆起来,拖出县城,解下系印的绶带系住督邮的颈脖子,绑在树上,着实用鞭杖打了百余下,还要杀掉他,督邮求饶,这才作罢。刘备也因此而弃官亡命。这在《三国志·先主传》及注引《典略》都有记载。刘备这时血气方刚,颇有战功却只得一个小小的县尉,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偏又遇上小小的督邮欺人太甚,当然火上浇油,要发作一通。这本来很正常,只是演义家把刘备写作仁厚的典型,这类事便不宜算在他的名下,恰好这类事符合人们心目中张飞的莽爆性格,移花接木便很自然了。

《演义》写此事还算有分寸。这之前的《三国志平话》,便不只是用鞭子打几下了事。刘备加官赴任之前,张飞还打了向刘备索要钱物的十常侍之一,打下两个牙,满口流血。刘备得补县尉,定州太守有意刁难,张飞又把太守和太守夫人、衙内兵卒一应人都杀了。待督邮到县,张飞不仅当胸一百大棒,当即把督邮打死,还将他分尸六段,将头挂在北门,脚吊在四隅角上,尔后和刘、关一起领众往太行山落草去了。�

《三国志平话》里,张飞还活活摔死了袁襄。袁襄是袁术的太子,刘备占了徐州,袁术却派袁襄引兵来取徐州。张飞奉刘备之命作为接伴往南迎袁襄。行三十里到得石亭驿,迎着袁襄,相见礼毕,举杯饮酒,因话不投机,两人对骂起来,尔后袁襄要打张飞,张飞恼起,一把拿住袁襄,用手举起,一下便把袁襄摔死在石亭上。元杂剧也有这个剧目,题目便叫《摔袁祥》(袁祥即袁襄)。

张飞的粗莽表现在嫉恶如仇、直率干脆、胸无宿物上,让人觉得可爱。他也用智,不过他的智也总带着莽直之气。《三国演义》和其他民间创作传说还有很多这类例子,不必一一细说。�

这当然是历代民间艺人进行理想化再创造的结果。没有他们的精心创造,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莽得可爱,个性鲜明的张飞形象。

回答4:

按史书的记载,张飞的确是一个比较莽撞的人。有一个事情比较能说明问题,蜀汉政权中有个叫刘巴的人,是个文化人,而且性格也古怪,看不起张飞。诸葛亮知道这个事后,便对刘巴说:“张飞虽然是个‘武人’,但他很敬慕您。我看您应该稍稍变通一下自己的态度。”刘巴却不以为然,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将张飞形容成“兵子”,可见张飞的形象在刘巴心目中是如何不堪。由此可见,张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将,处事是相当莽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