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书市,最为热销的并不是为人称道的中外名著,也不是曾经常被年轻人谈论的萨特、尼采而是种种标着“如何成为经理”、“如何成才”、“走向人生辉煌”等撩人字眼的所谓“成功学”方面的书。特纳成功学三部曲即《谁是天生赢家?》《成功的概率有多大?》《HOWTO率先成功?》等,据说很受读者欢迎。拿起一本翻翻,才知道这几本书并不像书商说的那样适合每个人读,这几本书不过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事例的大拼盘而已。去年有一本叫作《你为什么是穷人》的书,也听不少人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买回一本随便翻翻,顿时有一种吃了一只死苍蝇的感觉。书中对穷人行为方式、思维习惯、接人待物等的礼节交往的讽刺与挖苦,让人有一种备受轻侮的感觉。书中谈到“穷人的圈子”、“穷人的激情”、“穷人的自信”、“穷人的习惯”等,无不充满对穷人的贬损。
自然,贫穷不是一种耻辱,安于贫穷才是一种耻辱,既为穷人,当然要力求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但为了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就不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要放弃做人的起码自信?难道穷人的自信真的像该书所说的那样不值一提?难道果真是“人穷志短”?该书说穷人这不行那不行,却又说人的穷富是“相对而言”的,但无论怎样的“相对而言”,穷与富的界线总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作者却没有说出这个“标准”,那么他所说的穷人的思维方式、穷人的交际圈子、穷人的习惯等等,他所讽刺挖苦的“穷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可见,作者在写这本书时除了想对穷人挖苦一下外,行文的思维很是混乱。
日前我到书市闲逛,看到一套名为“冲开束缚你的瓶颈”的书,该套书共有3册,即《为什么你是穷人》、《为什么你不得志》及《为什么你是小人物》。《为什么你是穷人》从书名到行文模式到基本内容等,与《你为什么是穷人》都极为相似,这并不奇怪,如今的书市你抄我我抄你现象普遍得很,已是见怪不怪了。然而不知为什么———也许自己原本是小人物罢———该套书中的《为什么你是小人物》让我一下子对当下书市上流行的种种“成功学”读物警惕起来。也许安贫乐道的价值选择实在有点落伍了,安于现状的思维方式也的确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否我们都必须成为“大人物”?是否我们都必须成为“成功人士”?究竟什么人才算成功人士?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大人物”、不能成为“成功人士”,又该怎么办?在《为什么你是穷人》一书的封面,标有这样的字眼:“正视贫穷的现实,打造你生存的资本,冲开束缚你的瓶颈,体会生命的尊严和可贵。”在《为什么你是小人物》一书的封面,也标有这样的字眼:“想成为大人物,首先要改变心态,冲开束缚你的瓶颈,体会生命的尊严和可贵。”读了这几句话,我感到自己原本还有尊严的生命一下子受到了轻视,自己原本感到可贵的生命似乎没有“富人”、“大人物”的生命可贵了。在这两本书的作者看来,“成为大人物”,成为富人,才能“体会生命的尊严和可贵”,那么不是“富人”,不是“大人物”,自然体会不到“生命的尊严与可贵”了。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生命观?
轻视“小人物”,轻视“穷人”的生存价值,无疑是这两本书透露给读者的可怕信息。其实不仅是这两本书,书市上许多所谓的“大众成功学”方面的书,无不在宣扬“要做大人物、不做小人物”的价值观,这些书往往为读者开出一个个诱人的走向“成功”的处方,为读者开出了一剂剂成为“大人物”的“良药”,却将人的基本尊严、基本价值置之一旁,有的书甚至引诱读者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寻“捷径”、抄“近路”。有的书公然“教授”读者如何“赢得上司的信任从而掌握上司”的所谓“技巧”,公然宣扬如何做到不用付出劳动而能赚比别人多的钱财等等,如此言论,不一而足。这些书读多了,无疑让读者学会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尊严。实际上,书市上许多所谓“成功学”之类的图书,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比如那本《为什么你是小人物》,作者说来说去,对什么是“小人物”什么是“大人物”只字不提,而只揪住“小人物”的生活习惯、“小人物”的虚荣心等大谈特谈,殊不知在许多日常生活中,大人物小人物是一样的,至于虚荣心等,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同样具备。所以逻辑不严密乃至逻辑混乱,几乎是这些书的通病。
我们当然不应该安于贫穷,但我们更应该明白,改变贫穷状况绝不能靠投机取巧一步登天。我们当然要心存大志,但我们更应明白,立大志是要成就事业,未必就是要做“大人物”,那种只想做“大人物”,瞧不起“小人物”的心态是不健康的;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其生命都是有尊严的,其生命都是可贵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可以体会“生命的尊严和可贵”。
至于那些爱讨论“你为什么是穷人”、“你为什么是小人物”的先生们,也该多一份平常心,不要以为“穷人”、“小人物”的生命就不可贵,不要以为“穷人”、“小人物”的生命就没有尊严。更不要不负责任地为青少年开出一个个“走捷径”、“抄近路”、“快速致富”、“快速成为大人物”的“秘方”。
成功在脚下
问得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