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谋远虑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在立谁为继承人时曾经犹豫过,但是他在为国家长治久安考虑,接受臣下建议,把太子的儿子朱允文立为皇太孙,在他死后顺利接班,是为建文帝。不成想四年后即被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篡了位,这其中又有何原因呢?
首先在政治局面上,建文帝就做的没有朱棣好。在建文帝即位后不到一年,即连废五王。这就造成一种燕王除造反外无路可走的局面,也是国人对燕王产生同情,进而支持他。反观燕王,他虽早有夺位野心,但一直隐忍不发,他在府上装疯卖傻,意在迷惑朝廷,然暗地里却在制造兵器。
燕王起兵后,北方战火连天,建文帝却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定官制等方面,只是寄希望于李景隆这种徒有其表的人身上。建文四年四月,燕军打到淮河一带,只因平安、徐辉祖、何福等打了几个胜仗,朝廷就认为燕军不足虑,竟招徐辉祖回南京,致使平安、何福势单力孤,燕军乘机反攻,朝廷军队惨败,失去了消灭燕军的最后一次机会。
与建文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燕王每战必全力以赴,身先士卒,斗志旺盛。对双方每位将领的特点、部队的士气、城池攻守的难易、地理形势的利害、战争的得失等等,了然于胸。建文帝身边有很多的能人志士,但都没有得以重用,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是的,毕竟朱棣的第一功臣就是在建文帝手下当卧底。其实建文帝之所以失败我觉得正是因为他手里无人可用,可用的人又不是他的人。
因为建文帝身边的大臣都是一群愚臣,没有什么谋略,相比来说,朱棣的大臣就很有计谋了。
他们的三观不同,朱棣能造反成功是因为侄子的亲信所致,失败是因为没有人可以用
因为建文帝手中并没有可用之人,所以面对朱棣只能任人宰割了。其实如果朱元璋早下决心,替朱允炆杀了朱棣,可能明朝不一定是这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