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又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六经为川”告诉我们,手六经、足六经就像河流一样,最后汇聚到大海,“肠胃为海”,“水火一气”,我们就明白,河流要流动需要动力,对于人来讲,动力就是靠火;“故治身不法天之八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里讲到用针的总要纲领,这个前提一定要记住,否则的话,后面的有些内容,听起来就不会太明白。用针最为明显的是什么?是“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比如偏瘫病人的治病方案往往是从健侧入手,把气引过去;再比如说右上部一个位置有疾患,治疗的时候从哪入手呢?从左下方入手。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就包含了阴阳平衡,如果一个人出现了身体的问题,一定是他的阴阳不平衡,就要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怎么个引法?如果说阴盛阳衰或者阳盛阴衰,这个时候,要使盛的一部分和衰的那部分进行中和,这样就把两者之间的平衡重新建立起来了。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