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
“夏至”的由来: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读音:[xià zhì]
寓意:炎热将至
所属季节:夏季
气候特点: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
关于“夏至”的诗词有:
1、长卿《夏至》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2、左河水《夏至》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3、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到了夏至北半球的白天就会变得最长,夜间最短!天气也阴晴不定,经常前一秒还是大晴天,后一秒就雷雨交加!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而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参考资料
24节气网:http://www.24j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