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用毫无尿点的节奏和机关炮对白讲述了一个技术宅关于恋情、成功与背叛的烂俗故事,特别是《乔布斯传》用那种比TED还Low的幻灯片意识流展现了苹果教主的强执和六亲不认后,我对大银幕上的创新范儿基本绝望了,但绝没想到,万万没想到,高大上的美剧亦是如此。
最近的美剧盯上了Uber!后者不仅是创始人Travis Kalanick通往未来的船票,亦是风投眼中的创新图腾,更是美国编剧们的灵感源泉,至少有2部潮流剧集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影射到它。
在最新一集的《Elementary》中,化名为zooss的APP通过网络提供出行服务,一位zooss司机甫一上路,就遭到出租车追尾,并被的哥射杀,原以为后面会有的哥痛斥zooss扰乱市场、不正当竞争这样苦大仇深的戏码,谁知故事峰会路转,回到了老套的偷窥轨道,真正的高潮是zooss公司的两场戏:一幕是约翰·李·米勒饰演的神福和变性华生刘玉玲在科技感十足的大屏幕前讽刺zooss所掌握的隐私“跟上帝和圣诞老人的水平差不多了”,另一幕是二人合力揭穿真凶—公司CTO原来是阴险暴力的偷窥狂,逮捕了这名资深的程序猿,故事的萌点还在于此人特别指使行凶者要使用出租车制造事故,编剧,你还真是了解出行创新与出租车的恩怨情仇啊。
黑的更为彻底的是CSI的衍生剧集《Cyber》,首季第3集就虚构了ZOGO(疾驰)这个叫车APP,它的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凶徒伪装成司机杀害了上车的白领,情节比经典老片《搭车人》还要惊怵,更具象征意味的是凶手本身居然也是受害人,因为他的家人受到了ZOGO的伤害,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所以他要发起一场针对ZOGO的个人战争。故事对出行创新的抨击前所未有,很多桥段中国观众似曾相识,因此别具震撼。
要“称赞”这些美国编剧的是,他们用45分钟时间挖出了比美国议员在听证会上、主管机构在法庭上、各路专家在媒体或论坛上还多的猛料,综合起来大概有三点:
1、来历不明的司机?
《CSI:Cyber》的乘客遇害之后,ZOGO的表态耐人寻味,首先澄清公司只是一个连接司机与乘客的软件平台,其次他们并没有管理司机的责任,在这里,司机似乎成了一切矛盾的焦点。
其实,Uber或Lyft在美国的司机来源主要是三类:兼职的白领甚至是高管,闲来无事的家庭主妇,来自其他行业的专职司机,虽然上了陌生人驾驶的陌生车辆这种潜在风险仍然存在,但显然被大大稀释了,中国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依照笔者对国内多家专车公司招聘过程的观察,司机的质素委实不容乐观,不特三教九流,鱼龙混杂,面试及考察过程亦极简单,基本是来者不拒,事实上,在行业发展过快,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由软件平台自律完善管控机制是极其必要的,躲在信息中介定位的背后,只图轻松撇清责任,现阶段可能符合部分公司的短期利益,从长远看一定对行业产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