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雷书》,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54年至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这本书是许多老师推荐的青少年必读书目,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修养,也是素质教育中的经典,诠释了沉沉的父爱。夫妻二人呕心沥血地培养这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教育他们要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方才成“家”,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书中,收录了老父亲对背井离乡的儿子写的信,饱含了与儿子傅聪在国外的生活状态、个人感情等方方面面,还有与二儿子傅敏的事情,一字一言无一不流露出对儿子深沉的爱。
《傅雷家书》中,54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父亲会给儿子写信?且看我娓娓道来。
54年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54年1月17日全家在上海火车站送他去北京准备出国,年仅20岁的他沉浸在喜悦之中,与家人在他分别后“止不住流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17日刚走,傅雷18日便情不能自已,写下了第一封信。信上说,孩子开心地走了,教人实在不舍,总是想起去年正月的事,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无法消逝。傅雷一直觉得,他虐待了孩子,且永远对不起孩子,也永远无法补赎这种罪过,这些念头在头脑里萦绕一天消散不得,也不敢向孩子妈妈说。就如同傅雷在书中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9日,傅雷仍良心难安,那时候种种像噩梦一般在脑海盘旋,只是没想到过了四十五岁,父姓才真正觉醒,可这觉醒,却是在孩子离开后,离别于傅雷及妻子而言都是从未有过的考验……
这封家书中,充满了老父对孩子离别的思念,以及对那时候种种的忏悔,在忏悔中饱含着老父的无奈与悔恨。
傅雷的儿子傅聪在1954年1月离家去北京学习,为参加肖邦钢琴比赛和留学波兰作准备。7月傅聪离开北京到公派到波兰开始留学。
54年儿子回来又走了,有新工作忙碌,新变化等着他儿子。傅雷说他儿子是不会感到寂寞的,相反他是静下来了,单调的生活免不了和过去的欢聚忙乱比较,聚少离多没有一天不想儿子。
《傅雷家书》中的1954年主要发生了,傅雷告诉他的孩子怎么做人,如果做好艺术等,教育孩子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德艺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