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音乐的三个支柱:贝多芬,巴赫,勃朗姆斯的音乐作品做比较,在音乐性格上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2025-05-22 16:43: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04年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首交响曲内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长,新颖自由。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这部交响曲既标志着古典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又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1806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则是一部充满幻想、愉快、明朗和活力的作品,用浪漫的手法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罗曼·罗兰认为这部作品“保存了贝多芬一生中那些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1808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五交响曲》,这是一部与《第三交响曲》相类似的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作品的结构非常简练、集中,动机式的“命运”主题贯穿全曲,整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它揭示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一真理。同年,贝多芬完成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对农村生活的回忆”的田园诗式的作品,表明了英雄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整部作品色彩清新,音乐语言大胆而多姿,主题素材具有生动鲜明的民间特点。1812年完成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乐观活泼、“舞蹈性”的交响曲,表明他对命运和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1812年完成的《第八交响曲》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抒情的室内性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部经过多年酝酿的作品,经过前后六年的创作,于1823年完成。这是一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性的史诗般的巨作,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他的“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他创造性地把(康塔塔)大合唱与交响曲结合起来,并用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用以歌颂全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的共同理想。在乐章的规模上,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中奏鸣曲式主副部主题用几个主题加以展示,把第三乐章谐谑曲第一部分本身扩大为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在终曲乐章庞大的合唱前面加一段长大的器乐前奏,进而表现其音乐构思的博大精深与思想内涵的巨大容量。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大大加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把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乐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道路。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四乐章)这首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此曲向人们展示了他的精神境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屈服”。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其中第四乐章以各自代表欢乐与命运的主体对决,宣告这场人与命运的决战中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