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发射导弹为什么比陆地上困难?

2025-05-09 21:20:5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水下发射的导弹一般是用潜艇发射的,潜艇一般在水下30米深度,以2节左右的速度航行,导弹置于发射筒内,发射筒垂直装于潜艇中部,有的在耐压壳体内部,有的则位于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一般每艇携12枚~24枚导弹。在30米水深时,发射筒盖外承受约3个大气压的水压。因此,要想打开筒盖十分费力,必须先用高压气进行筒内增压,使筒内外压力大致相等后,便可轻易开启筒盖。为了防止开盖时大量海水涌入导弹发射筒,筒口上特意安装了一层水密隔膜。 发射时,导弹发射筒上盖打开,由于发射管内是一种水密和气密结构,且经过充气和填注少量海水,与大海海水压力相等,不存在压力差,海水也就进不来,筒内气体也不会溢出水面。接到发射指令后,电爆管起爆,点燃燃气发生器,使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从发射筒底部喷人筒内,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导弹将穿透水密隔膜径直向上推出筒外。出筒后的导弹在第1级火箭的助推下直冲云霄,大约飞行二三十千米之后,第2级火箭进行接力助推,然后将导弹推向外层空间,按预定弹道飞行后,再入大气层对目标实施攻击。

重达十几吨的导弹在离艇后起码造成两个影响:一是潜艇稳性受到破坏,这时必须立即向发射筒内灌注海水,以弥补部分弹重;同时潜艇均衡水柜也抽水以弥补均衡保持稳性。二是发射瞬间的后坐力,往往使潜艇略微下沉。如“乔治·华盛顿”号潜艇在发射第一枚“北极星”A1导弹时,就下沉了4米,不过这对潜艇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最初美国采用出水后点火方式发射潜射弹道导弹,即导弹飞离水面15米~25米高度时1级火箭开始点火。后来则改为水下点火,即导弹发射离艇后,在一个安全距离上点火,这样可保证导弹在出水时,有一个巨大的垂直向上运动的推力,不至于受水面复杂风浪的影响。上面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水下发射导弹的技术含量的高要求 比陆地上困难的要多得多、

回答2:

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潜地)时,潜艇一般在水下30 米深度以2 节左右的
速度航行,导弹置于导弹发射筒之内,发射筒垂直装于潜艇中部,有俏在耐
压壳体内部,有的则位于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一般每艇携12~24
枚导弹。在30 米水深对发射筒外承受约3 个大气压的水压,要想打开筒盖十
分费力。为此,必须先用高压气进行筒内增压,使筒内外压力大致相等后便
可轻而易举地开启筒盖。为了防止开盖时大量海水涌入待发的导弹发射筒,
特地在筒口安装了一层水密隔膜。
发射时,导弹发射筒上盖打开,由于发射管内是一种水密和气密结构,
且经过充气和填注少量海水,所以与大海海水压力相等,不存在压力误差,
海水也就灌不进来,筒内气体也不会溢出水面。接到发射指令后,电爆管起
爆,点燃燃气发生器,使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从发射筒底部喷入筒内,在
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将导弹穿透水密隔膜后径直向上推出筒外。出筒后的导
弹在第 1 级火箭的助推下直冲云霄,大约飞行二三十公里之后第2 级火箭进
行接力助推,第 1 级火箭的助推器脱落,如此继续,将导弹推向外层空间,
按预定弹道飞行后再入大气层对目标实施攻击。
重达几十吨的导弹发射离艇后起码造成两个影响:一是潜艇稳性受到破
坏,所以这时必须立即向发射筒内灌注海水,以弥补部分弹重。同时潜艇均
衡水柜也抽水以弥补均衡保持稳性。二是发射瞬间的后坐力往往使潜艇略微
下沉,例如“乔治·华盛顿”号潜艇在发射第一枚“北极星” A1 导弹时就
下沉了 4 米,不过这对潜艇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最初美国采用出水后点火方
式发射潜射弹道导弹,即导弹飞离水面15~25 米高度时1 级火箭开始点火。
后来则改为水下点火,即导弹发射离艇后在一个安全距离上点火,这样可保
证导弹在出水时有一个巨大的垂直向上运动的推力,不至于受水面复杂风浪
的影响。
现代常规潜艇发射反舰或对地攻击导弹,有的也采用类似的垂直发射方
式,如美苏潜艇(含攻击型核潜艇)大都如此。对其他国家来说,这种发射
方式太复杂,且对潜艇要求也太高,所以一般仍采用利用鱼雷发射管进行发
射的方法,例如法国的SN-39“飞鱼”就是如此。导弹平时置于一个特制的
鱼雷形容器中,该容器水密性很好,通常按533 毫米标准口径设计。鱼雷形
容器自带动力装置,其尾部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个燃气发生器。发射
时,潜艇像发射鱼雷那样把它推出艇外,当容器航至一个安全距离时(不至
于影响母艇),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容器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进行潜航,
尾喷管中有一燃气航控制航向。容器在潜航150~200 米后以45°角跃出水
面并升至20 米高度时,顶部自动脱落,尾部燃气发生器所产生的燃气将导弹
以12°~15°倾角射出。这时,导弹自身的助推器点火,将其推向32 米高
度。随后,弹上主发动机点火,导弹降至巡航高度(15 米左右),其余飞行
程序与舰艇导弹相同。
不管采用以上何种方法可见水下发射导弹比陆地上困难多了

回答3:

在陆地上发射导弹一般只要第一级火箭点火,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发射任务;而潜艇导弹的发射,由于环境的限制,发射条件相对严格得多。
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首先要克服水的障碍,才能使导弹钻出水面,飞向空中,导向目标。因此,在发射前需要用压缩空气向密闭的发射筒内充气,使筒内的气压与海水的压力相等。这样,打开发射盖时,才能保证海水不流入发射筒内。发射时,第一级火箭不能在水下点火,而要用压缩空气或高温高压蒸气把导弹从发射筒内推出。导弹在巨大的推力作用下,冲出水面,进入空中。此时,第一级火箭才开始点火,推动导弹按预定程序飞向目标。
导弹在水下发射,对水深也有严格要求。这是因为导弹在发射时,获得了一个向上的推力,同时也就使潜艇得到了一个向下的反作用力。为了保证潜艇有一个向下沉的余地,潜艇发射深度应在30米左右,发射海区的水深要超过100米。
此外,潜艇发射导弹时的航速也不宜太快,海浪也不能过大。速度过快,会出现较大的发射误差,影响导弹的命中精度。海浪过大,会使潜艇产生摇摆,也将影响导弹的准确性。所以,潜艇发射导弹的航速只能在2~4节(1节=1海里/小时,1海里=1852米)、海浪5级以下。海浪超过5级,一般不宜发射导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