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家里,一家人在聊天中提及诡辩的问题,孩子问什么叫诡辩呢?于是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老师。“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做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去洗呢?”
学生脱口而出:“那不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
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
学生连忙改口:“爱干净的!”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呢?”
“脏人!”学生只好又改回开始的答案。
“又错了,当然是两都洗了。”老师说,“干净的有洗澡的习惯,脏人有洗澡的必要。怎么样,到底谁洗了呢?”
学生眨巴着眼睛,犹豫不决的说:“那看来就是两个都洗了。”
“又错了。”老师笑道,“两个人都没有洗,因为脏人不爱洗澡,而干净的人不需要洗澡。”
“那……老师,你好象每次说的都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很简单。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老师对“谁去洗”的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这就是诡辩。
五岁的孩子圆睁着大眼睛,听完我的故事,似有所悟的对我说:“原来诡辩就是怎么说都有理呀!”
这个老师的诡辩在于他以两个不同的标准: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来回答问题。学生说脏人要洗澡(生理需要),但他却从脏人已经脏了,没有什么好洗了(心理需要)来回答。学生说干净人要洗澡(心理需要),但他却说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生理需要)来回答。再以后,教师又故意把这两种需要互相混淆,来否定学生的回答。这就叫诡辩。
两个都会去洗,因为是姑娘要他们去洗的,所以出于对女士的尊重,不管是愿意不愿意,都得去洗呀.
两个小伙子到姑娘家做客,一个很干净,一个很脏,姑娘要他们洗澡,到底谁会去洗澡呢?
<要他们去洗澡》是两个都去
应该是脏的去洗澡干净的去洗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