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思想慢慢将我们塑造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不讨论人的天性如何,单论在中国,从小接受的道德教育多少让孩子们的心里有一些道德良知和道德底线,而潜移默化中我们喜欢的人必然也是道德高尚的人。然而这种喜欢是一种应然的追求,真正的世界充满了残酷和低俗,而这种环境会渐渐影响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处处为他人着想,怕自己的言行伤害他人,最终却发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别人不会因我的善意而顾怜,反而会为了他自己而伤害我,我最终也会从一个渴望成为的利他主义者变成我讨厌的自利者。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人或许是因为我们曾经的期望真的太高。而在环境的影响中最终堕入现实。
或许是因为破灭。本来以为完美无缺的,出现了裂缝。本来以为天真无邪的,出现了丑恶。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一点点的展现。在个人力量无法抗衡心中美好的泡沫破灭的时候,会感到疲惫,劳累。会放弃和这个世界相抵抗,曾经满腔厌恶的,发现不过是轻描淡写的笑料而已,因此不再执着于追求自己所以为正确的。我们终究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归根结底是无所谓罢了。
歌德在写《少年维特之烦恼》时25岁,和我现在年龄一样,但是他却在那个年龄段里写出了惊骇世俗的神作。其实抛开里面男男女女感情的纠纷不看,这本书有很强的反封建性,那时的他思想激进,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极端的厌恶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可是后来他却在他所厌恶的封建王朝里做了做了大半辈子官,如鲁迅所说的那样“躬行了先前所憎恶的”。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认为原先的自己很幼稚呢?还是……嗯??我现在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你太年轻。
能够给自己建立一些小方针去一个个完结,不管什么道路,只要不是歪门邪道,坚持走下去会好的 最主要的仍是心态,心态好了总会觉得有一些让自己高兴和满足的工作 检查原帖>>因为想要更好的在社会中活着,而你发现当初厌烦的人比你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