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025-05-09 00:52:1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时候很爱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思想家告诉他:“多思多想!”

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思想家跟着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形销骨立。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我们这个世界缺少实干家,而从来不缺少空想家。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平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而且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喝酒去’、“钓鱼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路都是走出来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既然是做事,就得动起来。

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哲学故事:一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相同、质量一样、与它距离完全相等的两堆干草之间。虽然它享有客观上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客观上的价值绝对相等,主观上更是无法分辨优劣,也就不知道到底该选择哪一堆好,于是它始终站在原地犹豫不决,始终不能确定到底该吃哪一堆草好,结果只好活活饿死。

布利丹的毛驴无疑是悲哀的,身边就是草,也想吃草,最后却一根草都没有吃到,被活活饿死了。布利丹的毛驴也是愚蠢的,即使不知道哪堆草更好一些,只要动一下嘴,两边各吃一口,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所有的问题也就都解决了,怎么会饿死呢?

有的人,有很好的想法,有不错的条件,有绝对的实力,却始终没有什么成绩。为什么?考虑得太多,缺乏实质性的行动。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将于1863年1月1日生效的《解放黑奴宣言》,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期间,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他说:“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经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呢?”林肯回答说:“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话就匆匆地走了。记者一直没有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49年以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曾经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是父亲说:“如果这些石头可以搬走的话,那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完呢?”有一天,父亲进城买马去了,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她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就开始挖石头。不久,我们就把石头搬光了。因为它们并不像父亲想像的那样,是一座座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摇动的。”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像之中。”

其实,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事业,就像是林肯家的农场,不是没有价值,也不是注定了要平庸,只是有些时候,我们默认了那些石头,平添了许多缺憾。有些人屈从于命运,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改变命运的实力和时机,而是他们一直都不行动,就像一句格言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想像而不行动,那只能在梦里收获成功。”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感悟百年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