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2025-05-13 20:23: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中国进入了新的地震活跃期,天要下雨,陆要地震,这是没办法的。准确的预报可以为防震、抗震提供充裕的时间,但关键还是要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抗震能力强了,损失就小。地一震,房子就倒,自然损失要大。因此,城镇建设一定要坚持百年大计的原则,立足于抗震,特别是抗大震。遗憾的是,近年来,在建筑行业,抗震的弦放松了。

中国的唐山,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阪神,都曾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仅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在总计约697亿美元的损失中,建筑物损失为580亿美元,约占83%强。而地震中的不幸死亡者,89%是被倒塌建筑物压死的,倒塌的建筑物大部分是旧式木结构,仅神户市木结构住宅全部破坏的有54949栋,半破坏的有31789栋。与此相反,许多近年来采用新方法建造的高层建筑,具有明显的抗震性,神户市有15栋100米以上高层建筑,其中仅有两栋玻璃落下,最高的37层157米的钢筋结构顶点虽位移1.8米,但没有破坏。

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一定要强化“抗震”措施,使基础防震性制度化、规范化。不然的话,即使已经知道哪一天地震,人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屋倒楼塌。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基本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使用劣质材料,还有一些建筑施工队大量偷工减料,建筑事故不断发生,楼房还没建好,正在建设中倒塌的现象就不断出现。据《经济日报》披露,1995年12月26日,武汉市一幢18层商住楼,因不规则沉降,而不得不实施人工爆破,顷刻之间这幢已完成内部装修的大楼灰飞烟灭。有关专家在对这幢楼的设施和施工进行调查后认为,这幢18层大楼的基础好比“一根筷子插到稀饭里去了”,可见,如果遇到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从政府到每一个公民都要全面强化防震意识。据说,上海市在1995年度共发生地震6次,但都很轻,最大的不过是4月2日在上海西南方向的2.4级。尽管如此,上海市政府还是召开紧急会议,制订地震应急方案和各种应急措施。

对公民进行防震抗灾意识教育非常重要,尤其对青少年,注意进行灾害学和防灾常识教育很有必要,甚至作为必修课。同时对市民来讲,也要进行承受灾害的心理素质教育,不要房子一晃就跳楼,结果反而伤亡于地震以外的因素。

地震时你如果在室内,千万不要急着跳窗户、跳楼,专家们都认为跳楼逃跑不是上策,因为地震强烈振动时间通常只有1分钟左右,而跑动跳楼往往需一定时间,而且跳楼可能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会被倒塌的东西砸死或砸伤。较好的应急防护办法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躲避时可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开间小的厨房、厕所等。总之,要选择跨度小而强度大的地方。此外,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

在宾馆居住的客人,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顶在头上保护好头部。撤离时最好不使用电梯,以防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

地震时如在影剧院内,千万不要乱跑,较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位于前排的观众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位于门口的可迅速跳出门外。

在商场店铺遇震时,明智的做法是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但要避开商品的陈列橱。

地震时如果在室外,千万不要往家里跑,即使要抢救家里的亲人,也要稍候片刻,待震定后再去抢救,并要注意房屋的倒塌。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许多器物会飞落而下,因此要注意保护头部,方法是朝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若在森林旁,应尽快躲到树林中去,树木越多越安全。如果在山坡上或悬崖下,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千万不能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沿垂直滚石方向奔跑,来不及时可寻找山坡突出部位,暂躲其后。

在易燃、易爆,剧毒危险品旁,要迅速撤离;逃避毒气污染时要朝上风处奔跑。

在体育场观看比赛发生地震时,要听从负责人指挥,有秩序地从看台场地中央疏散;撤离时,千万不要卷入混乱不堪的人群中去。

若正开车在街上,要立即踩住制动器作好停车的准备,注意前后左右车辆,选择落下物较少的地方停车。原则上,停车后应立即离开车子,以便迅速脱险。

总之,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掌握窍门,审时度势,灵活机动。

运动是万物生存与发展不变的规律。地球也是如此。

从不安分的地球,时时都在制造或准备制造让人类震惊与恐惧的自然景观:火山、地震、山崩与海啸。这虽属于地球的自然运动,但对人类而言,却是无法抗拒的飞来横祸。人类理当敬畏自然,但不能任由生命被自然摆布。只有对这些灾难有了科学的认识与预测后,人类才能保卫自己,免遭横祸。

回答2:

多乐安全小故事

回答3:

回答4:

自从汶川地震后,各地都制作印发了大量的关于地震的减灾防灾宣传册,图文并茂,很是科普。现在,网上也有了很多地震来了自救的动漫视频,挺好的,老少皆宜。
地震发生时,若住在平房,离门近,则应立即冲出门外;如果住在楼房,则可躲到结实的床、桌子下、跨度小的房间里(如卫生间),或者支撑三角形的空间。在躲避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头部,并用口罩或者毛巾捂住口鼻,身体放低。切记千万不要跳楼、跳窗,以免摔伤或被玻璃划伤。在初震后,应当立即撤离。如果发生地震时人在户外,则应尽量避开建筑物、高大广告牌、高大树木以及山坡、河沟等地,以防坍塌、滚石、滑坡等。

回答5:

当地震降临,我们采取正确的避震方法会为我们赢得最大的生存几率。家庭避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迅速做出正确抉择。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生死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当地震袭来时,从你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你完全被地震控制之间,尚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应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尽快躲到离你最近的安全的地方。

经过多年来的地震总结,地震后房屋倒塌时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是人们避震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要注意利用它们,为我们成功避震增加砝码。此外,震时应顺手将门窗打开,避免因地震变形而无法逃生。

对于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避难;也可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千万不可慌张奔跑;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用电梯,更不能跳楼。住平房的居民,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同时要紧关闭所有的火源,包括电源和煤气等。

(2)及时关火。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如果震时的你正在用火,应遵循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的原则。大地震时,仅依赖消防车来灭火是不现实的,要想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及时的自救显得尤为重要。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为避震自救创造更为安全的环境,家人及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以及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3)注意避雷。地震发生以后,如果遇上雷雨天气,或者是地处多雷区,则要特别注意采取避雷措施。具体地,应该采取这些措施来避雷:

关闭门窗,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宜靠近建筑物外墙,更别用手触摸窗户的金属架。尽可能关闭各类家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和闭路电视、电话的接人线,尽量避免使用电话等电器,以防雷电沿线路入侵,造成火灾或人员触电伤亡。尽量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以及有电源插座的地方。尽量不要在吊灯下坐立。

不宜使用淋浴器冲凉,尤其不要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这主要是因为万一建筑物被雷直击时,巨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供水管道流入地下,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平时还要注意检查太阳能热水器金属部件是否有防雷接地)。

(4)延缓生存时间。震后如发现自己不能脱险时,应采取延缓生存时间的自救措施。地震引起房倒屋塌时,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灰尘,因此,首先要防止呼吸道被尘埃堵塞;其次决定生死的首要条件是有无空气,故不要乱喊叫,尽量节省氧气,保存体力;再者要冷静观察自身所处环境,努力创造供生存的安全空间和易于被外面人发现的条件。

(5)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如果身处高楼,地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对于高楼建筑的抗震标准,我们国家都有相关的规定.也就是说高楼在建造的时候就已经根据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小和可能发生地震震级的大小进行了防震设计。只要是符合设计标准的建筑,只要地震的破坏程度没有超出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高楼在地震时是不会马上发生倒塌的。因此,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要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2)避震位置至关重要。高楼避震中,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空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

(3)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