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有对对子一项。题目是陈寅恪教授出的,这题只有三个字:
孙 行 者
要求学生对句,借此考查学生是否懂平仄、对仗、试看文学水平怎样。
考生们看了试题,没有一个不大吃一惊的,因为他们都是新式中学毕业,没料到会碰到对对子这一难题,只好乱对一通。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唐三藏”
,有的对“沙和尚”,有的甚至发起怒来对“王八蛋”三个字。这当然只好得零分。但有个学生对上:
胡 适 之
这个学生得了满分。而陈教授的原来的答案是:
祖 冲 之
以姓氏“祖”对“孙”,以虚词“之”对“者”,以动词“冲”对“行”,十分工稳,妙趣横生。
说什么呢??
下联是孙行者 你还问下联是什么??
笨,
按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则来看,“孙行者”应该是上联。
下联应对“祖冲之” “祖”对“孙” 文言虚词“之”对“者” 。
"孙行者"是上联吧.
下联是”祖冲之”
”孙”对”祖”
”者”对”之”
猪八戒
孙行者
祖冲之!!!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