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认识

2025-05-17 23:39:1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其规模宏伟,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被中国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遗址的中部和东部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西部地区尚未对游客开放参观。
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的海淀镇西北,在古代为水泊密布,草木繁盛之所。自辽代和金代起,附近便有不少皇家行宫和寺庙道观。元代时,开始有私人在这里营建私家园林,到了明代更加盛行,这一片地区都被称作“丹菱沜”。清朝的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对江南的景致颇为倾慕,于是他便在丹菱沜修建了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式行宫——畅春园,同时还将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园林赏赐给亲王贵胄,其中便有圆明园。
圆明园的始建年代问题还有争议。最普遍的说法是,圆明园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据是乾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第二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为明代故园,经过清康熙帝四十八年修葺后,赐予皇四子胤禛,明代故园说,起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徐树钧的《圆明园词序》,此文肯定圆明园地域内原有太监别业,但未提出证据。除以上两种说法外,还有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康熙四十年等说法,另外还有清代初年、康熙四十年以后、康熙末年等笼统的说法。2005年张恩荫根据《康熙实录》提出圆明园始建不会晚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圆明园本来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继位为雍正帝)的赐园,原名为“镂月开云”。最初时它的规模甚小,只有300余亩。雍正帝即位后,从雍正三年(1725年)起分别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增建了宫殿建筑,使之成为兼具听政功能的园林。在他主政时,圆明园也利用多泉的沼泽地形修建了许多大中型水景,并筑造河道,叠石造山,形成山水层叠的格局。雍正帝命名了园中二十八景,如“牡丹台”、“杏花馆”、“卍字殿”等。
雍正之后的乾隆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移居圆明园,对该园进行第二次扩建。乾隆帝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扩建。扩建工程于乾隆九年大致告一段落,形成了“圆明园四十景”。乾隆帝热衷于游冶,一生多次造访江南,广泛地吸取各地园林的精华,融入圆明园中。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园的营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乾隆帝钦定了四十景,分别赋诗,并命画师绘画修饰,此即《圆明园图咏》。
在圆明园建成之后,其东面和南面又先后兴建了两座附园,即长春园和绮春园。长春园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落成。绮春园则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许多亲王、公主赐园合并而成,嘉庆年间又扩建西路,并入亲王及公主赐园。
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总体上以圆明园为主,因此一般统称为“圆明三园”或“圆明园”。
嘉庆年间,圆明三园依然有所增建。嘉庆之后,由于国力衰败,清朝皇室再也无力对该园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为止。
圆明园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粹,融汇了东西各种建筑风格,大量运用对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间处理技巧,汇聚各种造园手法,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和顶峰杰作,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或“东方凡尔赛宫”。
整个圆明园的规模宏大,三园的总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周长10余公里。三园共有园景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三园设园门19座,水闸5座。园内有殿堂楼阁、轩馆廊榭等各种建筑140多组,木制和石制桥梁100多座,各种风景点100多处,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字画和文房珍宝,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淳化阁帖》摹版等。
圆明园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来自玉泉山,通过颐和园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万泉河,由西马厂铁闸从西北注入圆明园的紫碧山房,然后散布于各园。这种将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参考了中国神话中天下之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雍正年间大规模修整了水道,将全园的湖泊相连,形成了整座园林的脉络。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园的假山、岛屿等相互烘托映衬,具有山水写意画般的意境。
圆明园的景观大量取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和诗画意境,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蓬莱仙岛)、武陵春色(桃花源)、上下天光(洞庭湖)、杏花春馆(仿杜牧杏花村诗意)等。园内仿建了许多江南名胜,称为“缩景”,如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全部仿建,其中一些被计入圆明园四十景)、取自庐山的西峰秀色、取自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取自南京瞻园的茹园、取自苏州狮子林的狮子林、取自杭州汪氏庄园的小有天园等。此外长春园北部还有欧式建筑群——西洋楼。
圆明园主要供游玩和休憩之用,但后来帝王们经常在此处理政事,因此园内也有许多宫殿和其他建筑,如住宅、庙宇、戏楼、市肆、藏书楼、船坞等。圆明园的建筑尺度比一般的皇家建筑要小,显得比较亲切。建筑的平面造型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罕见的建筑平面,如卍字形、书卷形、眉月形、田字形、方胜形、套环形等。除极少数殿堂外,建筑的外观装饰朴素雅致,多用小式灰瓦、卷棚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内部装潢则大都富丽堂皇,极尽奢华之能事。在圆明园的周围,还修建了用于观赏游玩的数座皇家园林(参见三山五园),亲王公主赐园,翰林院、集贤馆臣僚办公退居的花园,以及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紫竹院花园等行宫花园。
圆明园内的植被和动物配置十分丰富。三园中以植物命名的景点约150处,占全园景点总数的六分之一。根据嘉庆时期圆明园内工档记载,园内主要绿化植物花木有天台松、马尾松、果松、刺松、白果、梧桐、桑、柏、垂杨柳、观音柳、桃、杏、李、栗、榛、柿、海棠、玉兰、丁香、玫瑰、山茶、栀子、波斯桃、文冠果、金银花、连翘、棣棠、荷花、乌沙尔器、金莲花、紫藤、石榴、葡萄、佛手、探春、芍药、牡丹、茉莉、兰草、桂花、梅、竹、芭蕉、罗汉松等80余种。园内散布白鹤、孔雀、锦鸡、白鹇、鸳鸯、凤头鸭、梅花鹿、麋鹿等鸟兽。
作为平地建起的人工山水园,圆明园总体布局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最早落成的西部园区河道过窄,建筑过于密集,存在园林布景简单重复、部分空间空淡乏味(如安佑宫、山高水长、洞天深处)的情况。绮春园的平面构图则过于散漫,没有形成一条合理的游览路线。长春园的山水比例尺度最为成功。
圆明园经西方传教士介绍至欧洲后,对欧洲传统的法式几何图案人工园林和英式纯自然风景园造成了冲击,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结合的中国式园林风格开始引入西方。英国造园师为肯特公爵建造的邱园(Kew Garden)即参考了中国的造园理论。
总体布局
圆明园大宫门位于该园的正南方,门前有巨大的广场和人工湖,湖前有影壁,宽四十五米。广场两侧为两庑,东西朝房各五间,复有转角朝房及东西朝房二十七间。东边为宗人府、内阁、吏部、礼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銮仪卫、东四旗值房,西边为户部、刑部、钦天监、内务府、光禄寺、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御书处、上驷院、武备院、西四旗值房。东侧隔夹道还有银库、缎库、灯笼库、蜡库、升平署、如意馆等服务建筑。
入门后经出入贤良门(二宫门),即是宫廷建筑群,为听政议政之所,包括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保合太和殿、长春仙馆和洞天深处等宫殿馆舍和许多辅助建筑。
正大光明殿以北是前湖,前湖以北就是九洲景区。九洲是环绕后湖布置的九个岛屿,象征“禹贡九州”。每个岛上都有一处景观,以九洲清宴殿为中心,周围有茹古涵今、坦坦荡荡、杏花春馆、上下天光、慈云普护、碧桐书院、天然图画、镂月开云,以及山高水长、万方安和等如众星捧月般的分布。这一景区是圆明园的核心区域,以宴游为主。
九洲的西北面是一组样式繁多,功能多样的小型园林建筑,主要有鸿慈永祜、日天琳宇、月地云居、法源楼、濂溪乐处、汇芳书院、文源阁(藏书楼,仿宁波天一阁)、武陵春色、水木明瑟、澹泊宁静、映水兰香、舍卫城(佛寺,放置进奉的佛像)、同乐园(戏台)等。
九洲景区的东北面是宽敞舒朗的福海景区。福海是一幅广阔的水面,宽600多米。它是圆明园的水上活动中心,设计方面借鉴了杭州西湖。湖中有蓬岛瑶台,四周岸边是苏堤春晓(仿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澡身浴德、坐石临流、西峰秀色、廓然大公、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方壶胜境、涵虚朗鉴、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南屏晚钟、夹镜鸣琴等景观。
圆明园的最北面是一条狭长的水系,颇似扬州的瘦西湖,主要以民居型建筑展示水乡田野的风光,有清旷楼、关帝庙、四宜书屋、北远山村、鱼跃莺飞、多稼如云、紫碧山房等建筑。

回答2: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其规模宏伟,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被中国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遗址的中部和东部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西部地区尚未对游客开放参观。
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的海淀镇西北,在古代为水泊密布,草木繁盛之所。自辽代和金代起,附近便有不少皇家行宫和寺庙道观。元代时,开始有私人在这里营建私家园林,到了明代更加盛行,这一片地区都被称作“丹菱沜”。清朝的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对江南的景致颇为倾慕,于是他便在丹菱沜修建了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式行宫——畅春园,同时还将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园林赏赐给亲王贵胄,其中便有圆明园。

圆明园的始建年代问题还有争议。最普遍的说法是,圆明园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据是乾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第二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为明代故园,经过清康熙帝四十八年修葺后,赐予皇四子胤禛,明代故园说,起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徐树钧的《圆明园词序》,此文肯定圆明园地域内原有太监别业,但未提出证据。除以上两种说法外,还有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康熙四十年等说法,另外还有清代初年、康熙四十年以后、康熙末年等笼统的说法。2005年张恩荫根据《康熙实录》提出圆明园始建不会晚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圆明园本来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继位为雍正帝)的赐园,原名为“镂月开云”。最初时它的规模甚小,只有300余亩。雍正帝即位后,从雍正三年(1725年)起分别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增建了宫殿建筑,使之成为兼具听政功能的园林。在他主政时,圆明园也利用多泉的沼泽地形修建了许多大中型水景,并筑造河道,叠石造山,形成山水层叠的格局。雍正帝命名了园中二十八景,如“牡丹台”、“杏花馆”、“卍字殿”等。

雍正之后的乾隆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移居圆明园,对该园进行第二次扩建。乾隆帝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扩建。扩建工程于乾隆九年大致告一段落,形成了“圆明园四十景”。乾隆帝热衷于游冶,一生多次造访江南,广泛地吸取各地园林的精华,融入圆明园中。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园的营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乾隆帝钦定了四十景,分别赋诗,并命画师绘画修饰,此即《圆明园图咏》。

在圆明园建成之后,其东面和南面又先后兴建了两座附园,即长春园和绮春园。长春园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落成。绮春园则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许多亲王、公主赐园合并而成,嘉庆年间又扩建西路,并入亲王及公主赐园。

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总体上以圆明园为主,因此一般统称为“圆明三园”或“圆明园”。

嘉庆年间,圆明三园依然有所增建。嘉庆之后,由于国力衰败,清朝皇室再也无力对该园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为止。

圆明园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粹,融汇了东西各种建筑风格,大量运用对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间处理技巧,汇聚各种造园手法,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和顶峰杰作,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或“东方凡尔赛宫”。

整个圆明园的规模宏大,三园的总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周长10余公里。三园共有园景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三园设园门19座,水闸5座。园内有殿堂楼阁、轩馆廊榭等各种建筑140多组,木制和石制桥梁100多座,各种风景点100多处,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字画和文房珍宝,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淳化阁帖》摹版等。

圆明园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来自玉泉山,通过颐和园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万泉河,由西马厂铁闸从西北注入圆明园的紫碧山房,然后散布于各园。这种将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参考了中国神话中天下之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雍正年间大规模修整了水道,将全园的湖泊相连,形成了整座园林的脉络。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园的假山、岛屿等相互烘托映衬,具有山水写意画般的意境。

圆明园的景观大量取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和诗画意境,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蓬莱仙岛)、武陵春色(桃花源)、上下天光(洞庭湖)、杏花春馆(仿杜牧杏花村诗意)等。园内仿建了许多江南名胜,称为“缩景”,如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全部仿建,其中一些被计入圆明园四十景)、取自庐山的西峰秀色、取自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取自南京瞻园的茹园、取自苏州狮子林的狮子林、取自杭州汪氏庄园的小有天园等。此外长春园北部还有欧式建筑群——西洋楼。

圆明园主要供游玩和休憩之用,但后来帝王们经常在此处理政事,因此园内也有许多宫殿和其他建筑,如住宅、庙宇、戏楼、市肆、藏书楼、船坞等。圆明园的建筑尺度比一般的皇家建筑要小,显得比较亲切。建筑的平面造型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罕见的建筑平面,如卍字形、书卷形、眉月形、田字形、方胜形、套环形等。除极少数殿堂外,建筑的外观装饰朴素雅致,多用小式灰瓦、卷棚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内部装潢则大都富丽堂皇,极尽奢华之能事。在圆明园的周围,还修建了用于观赏游玩的数座皇家园林(参见三山五园),亲王公主赐园,翰林院、集贤馆臣僚办公退居的花园,以及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紫竹院花园等行宫花园。

圆明园内的植被和动物配置十分丰富。三园中以植物命名的景点约150处,占全园景点总数的六分之一。根据嘉庆时期圆明园内工档记载,园内主要绿化植物花木有天台松、马尾松、果松、刺松、白果、梧桐、桑、柏、垂杨柳、观音柳、桃、杏、李、栗、榛、柿、海棠、玉兰、丁香、玫瑰、山茶、栀子、波斯桃、文冠果、金银花、连翘、棣棠、荷花、乌沙尔器、金莲花、紫藤、石榴、葡萄、佛手、探春、芍药、牡丹、茉莉、兰草、桂花、梅、竹、芭蕉、罗汉松等80余种。园内散布白鹤、孔雀、锦鸡、白鹇、鸳鸯、凤头鸭、梅花鹿、麋鹿等鸟兽。

作为平地建起的人工山水园,圆明园总体布局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最早落成的西部园区河道过窄,建筑过于密集,存在园林布景简单重复、部分空间空淡乏味(如安佑宫、山高水长、洞天深处)的情况。绮春园的平面构图则过于散漫,没有形成一条合理的游览路线。长春园的山水比例尺度最为成功。

圆明园经西方传教士介绍至欧洲后,对欧洲传统的法式几何图案人工园林和英式纯自然风景园造成了冲击,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结合的中国式园林风格开始引入西方。英国造园师为肯特公爵建造的邱园(Kew Garden)即参考了中国的造园理论。

总体布局
圆明园大宫门位于该园的正南方,门前有巨大的广场和人工湖,湖前有影壁,宽四十五米。广场两侧为两庑,东西朝房各五间,复有转角朝房及东西朝房二十七间。东边为宗人府、内阁、吏部、礼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銮仪卫、东四旗值房,西边为户部、刑部、钦天监、内务府、光禄寺、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御书处、上驷院、武备院、西四旗值房。东侧隔夹道还有银库、缎库、灯笼库、蜡库、升平署、如意馆等服务建筑。

入门后经出入贤良门(二宫门),即是宫廷建筑群,为听政议政之所,包括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保合太和殿、长春仙馆和洞天深处等宫殿馆舍和许多辅助建筑。

正大光明殿以北是前湖,前湖以北就是九洲景区。九洲是环绕后湖布置的九个岛屿,象征“禹贡九州”。每个岛上都有一处景观,以九洲清宴殿为中心,周围有茹古涵今、坦坦荡荡、杏花春馆、上下天光、慈云普护、碧桐书院、天然图画、镂月开云,以及山高水长、万方安和等如众星捧月般的分布。这一景区是圆明园的核心区域,以宴游为主。

九洲的西北面是一组样式繁多,功能多样的小型园林建筑,主要有鸿慈永祜、日天琳宇、月地云居、法源楼、濂溪乐处、汇芳书院、文源阁(藏书楼,仿宁波天一阁)、武陵春色、水木明瑟、澹泊宁静、映水兰香、舍卫城(佛寺,放置进奉的佛像)、同乐园(戏台)等。

九洲景区的东北面是宽敞舒朗的福海景区。福海是一幅广阔的水面,宽600多米。它是圆明园的水上活动中心,设计方面借鉴了杭州西湖。湖中有蓬岛瑶台,四周岸边是苏堤春晓(仿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澡身浴德、坐石临流、西峰秀色、廓然大公、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方壶胜境、涵虚朗鉴、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南屏晚钟、夹镜鸣琴等景观。

圆明园的最北面是一条狭长的水系,颇似扬州的瘦西湖,主要以民居型建筑展示水乡田野的风光,有清旷楼、关帝庙、四宜书屋、北远山村、鱼跃莺飞、多稼如云、紫碧山房等建筑。

回答3:

众所周知,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它集中了我国优秀的古建艺术、园林艺术和西方建筑艺术,它既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又是当年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交流的代表作。然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后世的人们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芦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留下了无比的遗憾。值得庆幸的是前人还为我们留下一些描绘圆明园盛景的艺术作品,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则算得上是现存最完整、最有珍藏价值的艺术瑰宝。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集中再现了圆明园盛时景观,被业内专家称为“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展现圆明园盛时景观的精品艺术画册”。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乾隆元年 1736年 ,乾隆皇帝令宫廷画师沈源、唐岱依据圆明园实景绘制,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圆明园四十景,是指园内独成格局的四十处园林景观,一个景就是一座“园中园”。当时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共计约有百余处景群,但昔日仅绘制此四十景,更突现出此四十景的显要与华盖群芳。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每幅图的绢心为64×65厘米,连装池绫边为83×75厘米,每幅图配有时任工部尚书大书法家汪由敦代书的乾隆皇帝“四十景诗”,连同“四十景图”共计四十对幅,每对幅为左诗右图。全图分为上、下两册,首册画页之前分裱雍正皇帝书《圆明园记》和乾隆皇帝书《圆明园后记》。在上、下册各最后一景的图、诗末尾,分别款书“乾隆九年甲子九月奉敕,臣唐岱、沈源恭画”和“工部尚书臣汪由敦奉敕敬书”字样。“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共钤盖了百余方印章,其中最大的一方,便是御制“圆明园宝”。这套四十景彩绘图册直到乾隆十一年 1746年 四月才最终裱成呈进,又经配做楠木插盖匣盛装之后,在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六月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前后历时十一载有余,足见其成图之不易。圆明园历经劫难,“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作流落海外,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记载了圆明园昔日之辉煌,是人们了解、认识圆明园原有风貌最直观、最形象的文化遗存,亦可称之为国宝。该画册所装裱的光绪年间石版印雍正御制“圆明园记”和乾隆御制“圆明园后记”记载了圆明园的由来、建园的指导思想和雍正乾隆在园内的一些活动;“四十景图”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圆明园鼎盛时期建筑和园林的风貌;“四十景诗”则以叙和诗的形式揭示了圆明园四十景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正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相得益彰。欣赏过“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法国伟大作家雨果为什么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称为东西方艺术的代表,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