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种哲学是不是会导致世界观混乱

2025-05-18 17:30:4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简答如下:认知多种哲学不会导致世界观混乱,恰恰相反,了解体悟的思想流派愈多,世界观会变得愈加卓然而深刻。
厘清几个容易混淆的事实:其一、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与作为“心灵明灯”“启迪智慧”的鸡汤类哲学有着天壤之别。文青或者民哲经常混淆二者,要么把哲学视为包治百病的灵魂良药,要么把爱智慧当成一种逼格,无内涵的加以模仿和崇拜。
事实上,普罗大众心目中的“哲学”,也多半是这种大力丸或鸡汤宝。庸俗心智试图把握理念世界,却无力动用抽象思维,因此便有了“哲学无用论”的判断。思想史演变中的哲学观,形象而言,是仰望星辰的眼睛,而非沾染着铜臭金粉的睫毛,真想要学哲学,首先需摒弃那种“帮我洞察宇宙奥秘”“令我先知先觉无所不能”的功利性念头。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哲学爱好者,而非民哲蠢货。
其二,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大致可以区分为学理研究与玄思感悟两类(这种区分方式并不审慎,只是一个笼统归纳)。前者是在思想沿革中探究哲学观念的形成过程,并在其间发掘问题,便于研究者客观把握某思想家的真意,譬如比较研究谶纬神学与宋明理学,为理解儒学发展提供参照,或梳理唯理论从先验认知范式划向独断论的思想脉络,洞察启蒙理性的演绎机制;
后者倾向于在特定的时代精神内,体察人伦天道,譬如选择读老庄,恣意体验古华夏自由孤绝的精神,或者读尼采叔本华,在悲苦或崇高中顿悟生而为人的价值,以及如何凌驾传统价值观…出于兴趣的选择,因人而异,且不限定某个门类,知晓的思想流派愈加多元,体会到的精神境界也会随之驳杂,此时便需要重补思想史基础,即相应的学理研究结论,很多哲学爱好者和民哲都困宥于此一生而无法自拔,要么自作聪明、要么自寻烦恼。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经与史的二元关系,需要时时加以调整,直白点说,可以博彩百家,但不能始终找不确立兴趣点,成为无立场只会堆砌知识条目的庸人,他们终日自负才高八斗,其实最完美归宿不过是参加电视答题大赛的选手;此外,可以有喜欢的哲学流派,但不能拘泥于它,必须对思想的其前因后果有所涉猎。譬如某人号称无书不读,但问他最喜欢哪本有何见地,却支支吾吾语焉不详,或者终其一生只研究黑格尔而不懂康德费希特以及费尔巴哈,那便只能算是黑格尔哲学爱好者,不能称其为爱智慧的睿思之辈。
如果觉得体验过的世界观过多而感到混乱,那只能说明自己尚未形成稳定而独立的世界观。再破除掉一个成见:哲学并不能化解因知识缺失导致的迂腐,它只不过是知识门类中的一种。只读哲学是大忌,人容易越走越偏激,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文底蕴,哲学学的越多,精神反倒越容易贫乏,文史哲三类都该有所涉猎,以史明鉴以文明理,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是一个缓慢进程,欲速则不达。
最最要紧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人生从容,心灵才能海纳百川。

回答2:

有可能。所以要有批判意识。
批判性思维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是和盲从性思维相对立的。
批判的含义包括:①对错误的言论或行为加以否定,例如,批判自由主义。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批)和判定(判),例如,康德的“三大批判”。
批判精神就是怀疑精神、否定精神和肯定精神的统一。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①独立性;不轻信他人。
②系统性;不以偏概全。
③求真性;不阿谀逢迎。
④反思性;不一劳永逸。
⑤开放性;不固执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