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功名止步于举人的读书人怎么做官?

2025-05-19 17:57: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晚清大佬左宗棠是举人出身,一生以此为遗憾。后来用兵西北收复新疆时,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上书清廷要求回去参加会试。慈禧太后看到奏折后莫名其妙,身边人于是说:“左宗棠虽然由举人身份位极人臣,但总以不是正途进士出身为憾事。”慈禧太后听后大笑说:“既然左宗棠如此看重进士身份,就赏他进士出身吧。”

当然后来左宗棠被手下幕僚力劝方止,没有北京会试之行。

左宗棠

可见科举时代的功名对于读书人而言类似于信徒对宗教的执著信仰。

清朝读书人要想“学而优则仕”,按惯例要走科举正途,即要先取得秀才功名,然后考取举人,再中进士就可以直接当官了。但由秀才至进士每一阶都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于上青天。单单就一秀才功名,不知道拒多少读书人于门外。因此清廷为了拉拢人心,也为体恤读书人,规定举人如果三次会试(全国考试)不中,则可参加“大挑”选拔。

于是有些眼看会试无望的读书人为了得官,纷纷参加“大挑”。

举人“大挑”由王公大臣主持,不论文章如何,只看外形。因此身材高大,相貌端正的多容易被取中。挑选时以二十名候选举人为一组,分三等,一等三人授知县,二等九人授教职(州县教育官员),剩余八人落选,又称“八仙”,意思身体有缺陷。

清朝举人

当然也有一表人才的举人落选,有一山东举人就有此遭遇,落选后心里不服,当街拦住负责选举的大臣理论,大声质询“大挑”以什么为标准。大臣知道此人是心怀委屈的落选者,因此也高声回道:“我只挑命好的”。举人听闻后则无言而退。

相貌粗丑的能被选中则是少之又少。有一河南举人,丑到五官失形,见到他脸的人都忍不住要笑起来,但却不敢再次直视。他后来参加“大挑”竟被负责挑选的亲王选为第一等,以县令使用。负责挑选的其他官员都很惊讶,于是亲王解释说:“大家不必惊讶,我选他是因为他胆识过人。他长成这样还敢来参加挑选,至少要有姜维那样的胆子。”众人听完皆哄堂大笑。

不是每个相貌差劲的举人都有上面这位的好运,比如晚清理财能手、后来干过户部尚书的阎敬铭仕途就差点毁在相貌上。

阎敬铭身材短小不及中人,两只眼高低不一。会试失败后,参加内阁中书(国务院秘书)选举亦失败,又去参加举人“大挑”,结果刚露面就被逐出。因此阎敬铭感叹说:“一年考三次,没有一次成功,我的点子怎么这么背啊!”

阎敬铭

没办法只能继续发奋读书,命运终于垂青他,下一次参加会试时终于高中,入选翰林,散馆后改授户部。后被湘军大佬胡林翼借调到湖北,总办湘军东征粮台(类似于后勤部)。阎敬铭理财很有一手,将湘军粮台办理的有声有色。因此胡林翼对他及其赏识,也知道他常以容貌为耻,有心为他解开心结。后来胡林翼上奏折保举他时用了这样的话语"阎敬铭虽其貌不扬,而心雄万夫"。此后阎敬铭即名扬天下,人皆不敢以相貌轻视他。

胡林翼向有识人之名,他死后大臣们如果向朝廷推荐某人,都会说“此人胡林翼生前亦曾保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