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街小巷都充溢着受年轻人喜欢并推崇的流行文化。各种卡通画、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都成了流行热门和谈论焦点。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流行文化呢?下面将个人的一些看法简述如下:(一)流行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的演变如浪潮涌动,总有新生的事物、力量会站到风口浪尖,擎起前进的大旗。同样,当传统的东西让人们烂熟于心的时候,一些新生事物便会理所当然地出现,甚至取代原有的一些事物,吸引住人们的眼球。譬如,听了太多的贝多芬、莫扎特式的精典音韵,也会想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感觉——于是流行音乐便诞生了;吃了太多的传统菜肴,吃腻了它的精致,也会想换换口味,于是麦当劳、肯德基……就顺势而生了;看了太多的战争剧和历史片,厌倦了那些沉闷的情节,更想欣赏一些轻松休闲的影视作品,于是青春偶像剧就产生了……(二)流行文化有其引人之处。流行文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捕捉到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好奇心。单一的文化让人乏味,只有多元的文化才能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流行文化使人们更有个性,更乐于创新。一曲《双截棍》满足了人们叛逆的需要;韩服的宽松肥大满足了人们追求轻松舒适的感觉。流行文化带来了新鲜、另类的元素,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刮起了一股更新换代的旋风。(三)但流行文化也不宜流行过头。盲目地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时髦;而不注重其内涵,吸收其与众不同之处,那么最终必然会致使许多流行的东西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自然消亡。要知道,只有经典的东西才会被永久流传,所以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流行文化,而错误地走向极端。试问,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难道敌不过琼瑶的言情小说吗?《黄河大合唱》难道敌不过港台歌曲吗?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们会记住的应该是哪一个呢?总之,我们须知吸收各种文化,才能丰富我们的营养;利用各种文化,才能让我们欣赏到不同的境界。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让自己的经典之作永传后世。生命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才显得更加充实、更加辉煌。
从“哈日族”现象谈流行文化
所谓的“哈日族”,他们哈的不是我们银河系里的“日”——太阳,而恰恰哈的是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累累伤痕的那个“日”——日本。为什么卡拉OK、青春偶像剧、卡通画等的发明国不是那些欧美的国家却偏偏是日本,我想这与大和民族人民的性格不无关系。他们可以带给“哈日族”们一阵阵流行热潮,却很难可以带给世界一场科技的革命,他们之中所谓的伟大的流行文化的发明者中鲜有爱因斯坦级的人物。因为那令“哈日族”膜拜的流行文化大多没有真正有内涵的,有意义的,又有多少可以像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呢?
如果时光倒流,“哈日族”们无疑会被扣以“汉奸”“走狗”的大帽。抛去历史的那些纠葛,面对现如今“哈日族”现象的泛滥,许多青年人弃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而盲目地去推崇那些流行文化,这不是中华文化的悲哀,不是一种文化的侵略,不是一种“欺师灭祖”的行为吗?
时下的一些流行文化绝大多数只能使人们人生态度更加消极,更去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在像“哈日族”一样的跟“流行风“的人群中,年青人占了大多数。这正是由于年青人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又缺乏理性的认识,才容易导致十分盲目地就去推崇那些没有实质的流行文化。拿青春偶像剧来说,大部分都是一些以年轻男女爱情故事为主,主角也多为帅哥美女,使青年人十分容易受到影响,去效仿偶像剧中的人物。这也是当前中国青少年“早恋”问题突出的一大原因。
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而一些流行文化也就能很错误地去引导他们。当代的中国,许多媒体对明星亦或是外来流行文化的热炒,使得青年人许多都向往过那种在镁光灯下的明星生活,错误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应该呼吁社会来关注,“不追明星追名师”,年轻人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就该有正确的文化教育,抵制那些流行的诱惑。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写的太死板了,食古不化,跟不上时代潮流了。我要说,那些流行文化是可以让人们在现实的压力下去放松,它最多作为一种生活调剂,一种娱乐,但你沉溺了,它很难会给你带来好处,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对衣服流行的追捧,对发型的流行要求,作为学生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当前的目标绝不是打扮,谈恋爱。我们不应该让社会这口大染缸过早染上颜色,受了流行文化的影响迷失在雾霭之中。
有位韩国留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表示对中国的“哈日族”不解,对一些中国人的崇洋媚外,盲目跟流行风也十分不解,认为这是一种中国的悲哀。一些外国人也说过他们越洋而来,慕名中华博大的文化,却发现中国人哈着外国的一些垃圾文化。可悲吗?我认为可悲。政治课本中说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果呢,我们丢了古时文化的西瓜,却哈着那些流行文化的芝麻。可悲啊!中华文化在哭泣,老祖宗们在叹气!
我们应正确地看待流行文化,把一些好的拿来,却不要拿了泥丸当金蛋。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说的那样“或存放,或使用,或毁灭”。继承中华文化,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