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把家庭比作一座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它的含义是对于未婚、没有成立家庭的人来说,结婚是一种美好的、幸福的向往;而一旦结婚之后,在家庭重重矛盾之下,往往又渴望摆脱这种压力、责任和矛盾,向往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也许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有此同感。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透视《围城》内外
——钱钟书小说代表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写于1944年至1946年间,也是这一时期风格独树一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幽默讽刺、想象力丰富的智慧之作。
“围城”是有着深刻含义的。钱钟书选《围城》作小说的题目,源于法国一句古语:“爱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已婚的人处于被围之城里,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爱情、婚姻是这样,事业困境也是如此,“被围困的城堡”象征着人生无常之困境。“围城”还有一层隐喻,影射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围城性”,即任何外来的东西都在它的围困中变质走样。
当时那段历史形成的“围城”的影响在今天似乎并未消失,而且有增无减,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的。只是当今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
《围城》表现了抗战环境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无助、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爱情生活的糜烂。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他有过出国游学的经历,但因为不学无术,最后只能买了个并不存在的“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回国。回国之后,他和赵辛楣、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人相处,有多次的感情纠葛,还有失败的教学经历。方鸿渐看透了这种恶劣环境却不能自拔,言词锋利而内心懦弱,孙柔嘉柔顺外表下深藏心机,苏文纨矫情、虚荣,李梅亭庸俗贪财——所有的小说人物都是盲目的追梦者,又不可避免地为命运所捉弄。
《围城》正是描写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夹击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病态。从更深层次来说,也是揭示了人生追求和现实困顿的重大矛盾。
人生在世,有所追求的人往往对所追求的事物不甚了解,只惦记着它的好处,而对其可能存在的坏处缺乏思考,待到实现目标,才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如亲情、友情、健康等)。
放眼现实社会,知识分子面临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我们将何去何从?是下海经商、寻求仕途,还是默默耕耘、坚守自己的阵地……外来文化的冲击比以往更加激烈,我们还能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吗?
《围城》中的智慧是像溪流一样轻松流淌着的。小说中有精妙绝伦的比喻,博采中西的典故,以及令人叫绝的幽默和讽刺。
比如方鸿渐体会到留学文凭的重要性时,感慨道:“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文凭的作用只是一块遮羞布,与知识学问是否渊博并无直接关联。联系我们的社会现实,“唯文凭是用”的现象还是很严重,难怪有那么多人不惜花钱去买“假文凭”!
《围城》内外含义深刻,处处流露出作者俏皮、诡异、聪明的大学者本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代知识分子或许都可以从小说作品中窥见自己的影子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