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武功高强,是个剑客。
1、李白的师傅是裴旻将军
裴旻将军的剑术在当时是公认的第一,而李白则是他门下的弟子。唐代文人裴敬写过一篇文章《翰林学士李公墓碑》,里面讲李白“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
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军斐旻的母亲去世。将军前往行拜谒吴道子,请他到东都天宫寺画几幅神鬼壁画,用以冥助、祷祭逝者。吴道子则请将军舞剑一曲,或许可以此获通幽冥。
斐旻答应他,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如电光下射,而斐旻用手执剑鞘承接下落之剑,剑穿室而入。观看的人数千百人,无不惊栗。
而李白则出于裴旻将军门下,剑术仅次于裴旻将军。
2、李白曾经生活在四川,剑门关今日还是雄关,密林丛生,李白可以孤身深入剑门关密林。据说李白曾经在剑门关密林仗剑杀虎,然后又登上了一座高峰,山路崎岖,难以攀登,没有矫健的身手是不行的。
李白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
对。
《新唐书·文苑传》里说过,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无论纵横家还是游侠,还是李白最喜欢的道士,在古代都是要学点武艺才行的。因为这三个职业都是要云游天下,没有武艺防身,在山贼出没的古代是很危险的。所以毫无疑问李白是会武功的,而且还是个高手。
第一,李白杀过人。诗人魏颢在李白去世后所写的《李翰林集序》中就有“少任侠,手刃数人”的说法。
第二,李白的师父是当时公认的大唐第一剑豪裴旻。所以起码李白的武功底子,是得到了当时天下第一剑客的承认和教导的。
第三,李白有徒弟。他写过一首诗,叫作(《赠武十七谔)》,序言里说的大意就是他的门人武谔,是个质朴深沉的豪侠,崇拜古时候要离那样的刺客游侠,所以周游江湖。
综上三条,基本可以验证李白除了在作诗方面是千古一人之外,还是个仗剑江湖载酒行的一代剑豪。
应该是,但是没有那么厉害,关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句,因为初见在李白诗,所以惊为天人。诗中句果然不能单独提出来说。孤陋寡闻,不知道庄子里还有这么一句。 但是看了庄子说剑篇后,还是觉得李白写得好。
李白的诗句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而庄子说的是为君道理(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之剑)。 庄子中,庄子说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为的是引起赵文王兴趣,但是引他对“庶人之剑”的兴趣,是在贬斥那些剑客,“无异于斗鸡”“无所用于国事”,侠客气半分没有了。
那句话也不是全篇重点,后面的三种剑将这句话盖了过去。而李白则是赞扬侠客的精神,而且这句是诗中描写侠客的重点诗句,所以它给了我震撼感。李白能够将这句话这样用,用在这里,也很厉害。
话说这李白,自五岁开始读书识字,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但他可不是一个只会埋头苦读的文弱书生,他擅骑射,更热爱武术,年轻时就渴望自己能以武功名震江湖。
若放到如今,就是电影《古惑仔》系列看多了,自己也想做个“古惑仔”,当个威风凛凛的“黑帮老大”。想当“黑帮老大”,可不是光读书就能成的,当然得练就一身惊人武艺,方可服众。李白见韩朝宗时,在他的自荐书中写道:“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
这李白为了能当上“黑帮老大”,自十五岁便开始习武,到了三十岁才作文章,有所成。可知在他心中,到底是孰轻孰重了。
《新唐书·李白传》道:“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这里讲李白十岁即通读诗书,至于为何他终生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皆因他罪人之后,商人之子的身份。
他自个儿当然不会提这档子事儿,他甚至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父亲姓甚名甚。他只对外宣称,因自己才华盖世,根本不屑于这样的考试,实则是他全无考试资格。益州长史见李白都觉得惊讶,这样一个天才青年,若再多学些知识,多做点学问,以后可了不得呀,直可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较了。
然而李白心不在此,他喜纵横术,学击剑,一心要当个游侠,不重财物,乐善好施。可不就是当个自由又阔绰的“黑帮老大”嘛! 当然不止说说而已。李白二十多岁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遍半个大唐。要知在古代一人出游,若无武艺傍身,所带银两财物,怕是早就被人抢了去,而李白游历数年,却相安无事,无半点损伤,亦可知其武功绝非平庸。四处游览,自然十分长见识,但也花去不少财产。
李白为人仗义非常,单在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出来混,讲的就是一个“义”字,李白深谙此道。是以但凡兄弟有难,他二话不说,就拿钱去接济他们,不到一年时光,就花掉了三十万,不过也没事儿,反正家里有钱。大概也只有他李白才能讲出“千金散尽还复来”之句,寻常人哪有千金能够挥霍呀!
不对,因为李白是诗人不是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