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运动员的心率较慢?

2025-05-16 13:21: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是心肌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长跑的过程中,由于代谢加强,机体的耗氧量也显著增多(能量消耗增加的结果)。此时延髓呼吸控制中枢得到缺氧信号的刺激,调整呼吸和心跳频率使呼吸加快。此时心肌收缩频率加快,收缩力加强。

由于运动员长期进行长跑运动,心脏长期代偿性功能加强。心肌纤维变粗,体积增大,心壁肥厚,心脏重量增加。(但此时心脏各部分是成比例的增大,外形仍然保持正常。)

1、运动员出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是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的结果,这种现象对于运动员的运动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2、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由于窦性心动徐缓,心脏的舒张期延长,所以心肌可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劳,而且心脏有更多的血液充盈;同时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供血量增加,结果心肌纤维变粗,心肌粗壮有力,心脏收缩力提高了,心容量也加大了,一般人的心容量为765~785毫升,而运动员可达到1015~1027毫升,所以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大,由70毫升增至100毫升以上,但两者的每分输出量则相等,就是说运动员心脏的输血效率提高了。

3、一般人心脏每分钟需跳动75次(平均值)才能将5250毫升的血液送往全身,而运动员只需跳40次左右就能将同样的血量送往全身。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心率较慢与一般人的心动过缓是两码事。

回答2:

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每分钟60~100次。而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于每分钟60次,据报道某些有训练的运动员心率最多可减少到每分钟36~40次,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窦性心动徐缓。窦性心动徐缓同训练程度、运动项目和运动年限有关,运动年限越长,训练程度愈高,这种现象也越明显。耐力训练和长距离跑、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员窦性心动徐缓现象更明显。
  运动员出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是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的结果,这种现象对于运动员的运动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由于窦性心动徐缓,心脏的舒张期延长,所以心肌可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劳,而且心脏有更多的血液充盈;同时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供血量增加,结果心肌纤维变粗,心肌粗壮有力,心脏收缩力提高了,心容量也加大了,一般人的心容量为765~785毫升,而运动员可达到1015~1027毫升,所以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大,由70毫升增至100毫升以上,但两者的每分输出量则相等,就是说运动员心脏的输血效率提高了。一般人心脏每分钟需跳动75次(平均值)才能将5250毫升的血液送往全身,而运动员只需跳40次左右就能将同样的血量送往全身。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心率较慢与一般人的心动过缓是两码事。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体育锻炼的结果,这种心脏更能适应运动员的生活,在极度紧张的运动过程中,可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便于充分调动人体的储备力量,在最大强度运动时,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可从安静时的100毫升增加到179毫升,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升。无锻炼者每搏输出量只能从安静时的71毫升增加到113毫升,每分输出量只能提高到22升。同时,运动开始后,运动员可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进行活动,运动结束后,能很快恢复到安静状态。
  因此,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心脏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故将窦性心动徐缓作为判断训练程度的参考指标。

回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