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误认为“共济失调”就是“小脑萎缩”,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认识的混乱。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与小脑萎缩的程度并不一致,我们已经接诊过数位头颅核磁共振显示明显小脑萎缩而临床上仅为轻度共济失调甚至没有共济失调表现的病例;部分已出现明显共济失调的患者仅有轻度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最直接的含义是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小脑容积减少,脑沟增宽,这是对一种病理损害的部位和表现的描述,而不是某一种或者某一类疾病的名称。老百姓对于“脑萎缩”一词印象很深刻,一是由于这个词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二是使人联想到很严重的疾病。当今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和传播方式盛行,很多词一旦投入网络会被放大、曲解。“脑萎缩”、“大脑萎缩”、“小脑萎缩”就是典型的被放大曲解的几个“医学术语”。这几个词困扰着很多求医心切的患者,也容易被一些人所利用,互联网上可检索到大量声称可治疗“小脑萎缩”的机构网页,往往将“脑萎缩”、“大脑萎缩”、“小脑萎缩”混为一谈,治疗方法主要是一些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的中成药。其实,无论是哪个部位的萎缩,均意味着神经元数量减少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被神经影像学方法所识别,采用传统的医学技术,是不可能逆转萎缩的。
进行性共济失调综合征(syndrome of progressive ataxia)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累及脊髓、小脑及脑干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共济失调和散发性共济失调。该组疾病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能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锥体系、锥体外系、视觉、听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个别类型伴有大脑皮层功能损害。我院以传统医方剂精华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研制出的纯中药口服汤剂的治疗方案,它能迅速激活神经系统,修复、重建受损的神经细胞,促进再生长而恢复神经功能,彻底解决共济失调小脑萎缩疾病的困扰,这些药物分子被缩小三分之二直接到达病灶区,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能充分的扩张小动脉和微循环血管,加快微小血管血流速度,促进侧枝循环开放,直接的作用于神经细胞,修复损伤的基因片段,恢复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
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就是指正常人与这类患者婚配,怀孕后生下来的小孩儿有50%的可能性发病,也有一半可能是正常。是否会患病与孩子的性别无关,也就是所生男孩女孩患病的可能性都一样。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包括姿势步态的异常、随意运动协调的障碍、言语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等等表现。小脑蚓部的病变可以引起头部及躯干的共济失调,导致病人为前后晃动,走路的时候步态蹒跚、站立不稳,呈两腿分开的步态。如果是一侧小脑半球受损,一般会出现向患侧倾倒的表现,运动协调障碍方面小脑半球的病变,会出现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小脑病变会出现顿挫或瀑发式,表现为吟诗样语言。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以出现双眼粗大的眼震,少数还会出现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小脑病变会出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终板样的腱反射。
姓名:陆先生
年龄:46岁
地址:甘肃
病程:先前就有出现走路不稳的情况,也没有去检查,并没有在意。时间过了两年,病情一步步加重,确诊为小脑萎缩。现已无法正常走路,身体慢慢出现了走路摇晃,步态不稳,说话口齿不清,头晕,失眠多梦,下肢软弱无力,全身乏力,视物不清、模糊重影等症状;先前治疗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效果改善不大,也做过康复锻炼,病情未见好转。
先前治疗:服用氯硝西泮、丁苯酞、辅酶q10等药物,但是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
现在治疗:《益脑健步汤疗法》
一疗程后:头晕,失眠多梦,视物不清有些改善,精神状态有所改变。
六疗程后:走路稳当,走路姿态基本正常,也能走直线,下肢肌力基本恢复,头晕,说话口齿不清,失眠多梦基本恢复,呛咳,吞咽情况基本恢复,后又继续巩固了一个疗程,症状基本全无,如今电话回访无任何反复。
建议:
小脑共济失调的患者还应该保持日常的营养以及热量的摄入,同时有很多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容易导致失语不能够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小脑共济失调,从而导致患者身体缺乏很多营养需要从食物当中摄取,家属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让患者的心态平稳,积极的接受治疗,按照食谱定时定量地保持患者身体所吸收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