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自学重点
以条款形式用大屏幕出示一课学习重点是“引导自学型”课堂的首要环节。这些教学重点的设计直接决定着本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重点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前了如指掌,而且还要求学生将学习重点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我想强调的是教学重点设计不能过于繁杂,条条框框需要精辟易懂、一目了然,正如何老先生所说:“既然是重点,就要少而精,多了就谈不上重点了。”
二、围绕重点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灵魂是将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自学的“学堂”,学生每节课的自学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80%,这就意味着围绕重点自学环节的落实到位与否直接决定了一堂“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成败与否。在接到自己为践行“引导自学型”课堂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通知时,我就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
在尝试型的教学实践中,此环节设计上我摸索出些许注意要点:首先在自学前视具体自学重点难易程度,在全班学生面前宣布自学时间,确定好自学时间学生才会马不停蹄、心中有数地直奔自学要点,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环节;其次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对照自学重点,学生自己所学的成果在哪以及还有哪些疑难困惑都可以建议他们在课文中画一画、圈一圈,甚至可以注上眉批、旁批。
三、交流自学情况
交流自学情况形式有两种:一是小组讨论交流,二是全班面前交流。若说上一环节安排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理念中“自主”学习精神,那么这一环节安排就充分体现出语文新课标理念中的“合作、探究”学习精神了。
1.在小组讨论学习中要清晰明了并严格贯彻何老先生就讨论常规提出的“十要”“十不要”建议
以前没有很好地把握小组讨论环节时,我的“引导自学型”课堂常出现师有令生不行、师有禁生不止的现象,从而偶有课堂失控尴尬境地。自从亲耳聆听何老先生关于自育自学方面的多场报告讲座后,我似乎找到了宏观调控自学型课堂的法宝,例如,在一个实验班级内所有实验的任课教师都要有个统一的禁止信号或手势,让学生有所适从。另外,小组讨论时成员要“约法若干章”:小声交流、认真倾听、抓住关键发言等。
2.充分培训和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精心发挥“领头羊”小组的模范榜样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践行“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开始阶段,教师慎重选择讨论小组长和精心培养指导一个优秀讨论小组对后来进行交流自学情况环节显得十分重要。小组长不仅需要具备统筹权衡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号召管理能力。愉悦、有序的探讨学习会让组员们个个参与进来,特别是后进生也会跃跃欲试,点燃了其探究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点拨自学得失
在引导自学实践后,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在学生所有自学工作快要结束时教师的“点拨自学得失”环节可谓是“自育自学蓝图”中画龙点睛之一笔。在此我也很乐意分享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良好经验。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环节中所表现出的好现象及不良现象进行客观地表扬与批判,如,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学会旁批“拜:偏旁?”“扫墓?”等,我就大力表扬了这些学生自学时的认真用心与投入,又如,全班交流时有学生重复发言前面学生所提出的教学困惑时,我就批评这种不良现象,以儆效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扮演了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引导”的“经”与“自学”的“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五、巩固自学成果
虽然课堂临近尾声的“巩固自学成果”环节在40分钟的课堂中仅占有几分钟时间,但有效地组织好这一环节也给整堂“引导自学型”课画上圆满句号的标志。
1.提倡多样化巩固自学成果形式
在一个实验班级内肯定会面临着不止一堂两堂的“引导自学型”课,为避免学生腻烦,教师这时就应该如一位用心的母亲给自己的孩儿变着花样做饭菜一样,及时更换不同的巩固自学成果形式。例如,在二(下)针对识字这样简单点的课文,我就让学生看着自学重点口述出本堂课所学成果,针对《古诗两首》《蚕姑娘》这样理解起来难度稍大点的文章,我就多媒体出示相关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巩固自学成果。
2.关注后进生的自学收获与成功体验
其实,如何保证后进生在自育自学中得到真正的学习与收获成功的喜悦是我们这些实验教师一直在孜孜研讨的问题之一。我目前所摸索出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巡视时充分关注他们自学,适当提供帮助,在巩固自学成果时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地启发其巩固所学新知,再者就是善于发挥“肯定”与“表扬”的魅力,激发其成功学习后的快乐体验。
当然,上述五大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不一定拘泥于一种呈现形式,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还可以做适当变通,在此不再做赘述。通过几个月不为成熟地在自己班级的践行,我深深地感受到“引导自学”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自学态度、习惯、精神的培养;既引导了学生当下在校时自主学习,又将引导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终身自主学习。在践行如此具有魅力的课型方面,前方的路充满着诱惑与挑战,我将带领我的学生昂首阔步,不断探索,为撑起学生头顶那片更为宽广的蓝天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