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期陆内汇聚阶段走滑拉分作用与山间盆地的形成

2025-05-14 03:29: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陆内汇聚阶段系指古近纪—新近纪时期的地质历史过程。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形成的主要时期,最后的造山作用形成大规模的冲断推覆,大规模的走滑拉分以及冲断作用和拉伸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及岩石圈的分层折离和滑脱。一方面在西藏、滇西地区形成一系列的走滑拉分盆地,另一方面又对该区早期形成的山系叠加、改造,使本区地壳强烈增厚,表现为系列逆冲带、剥离带、断褶带等,如怒江逆冲带、他念他翁剥离带、昌都褶皱带、金沙江褶冲带等。

滇西地区产铀的小型山间盆地便是该时期走滑拉分作用所形成的产物。该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缝合线东侧之腾冲微板块上(李峰等,1999)。腾冲微板块东部以怒江断裂(亦称泸水-瑞丽弧形走滑断裂带)为界与保山微板块相拼接,西部沿密支那-曼德勒早新生代缝合线与缅甸微板块相拼接(图7.58)。腾冲微板块原属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二叠纪末从冈瓦纳大陆分裂出来向北漂移而与欧亚板块拼合(罗君烈,1996)。侏罗纪至白垩纪(J-K),腾冲微板块沿怒江断裂带与保山微板块发生碰撞,怒江断裂带以西高黎贡山变质带发生了强烈的动力变质,并伴有混合岩化作用(胡建军,1996;罗君烈,1996);白垩纪至始新世(K-E2),缅甸微板块沿葡萄-密支那缝合线俯冲于腾冲微板块之下,腾冲微板块山弧带高黎贡山群变质岩再次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并伴有大规模酸性岩浆侵位(图7.59)。

图7.58 腾冲微板块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1—逆断层;2—板块缝合带;3—板块运动方向;4—板块滑移方向;5—盆地分布区位置

始新世至中新世(E2-N1),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强烈碰撞(碰撞带在那加山—阿拉干山脉一带),一方面,造成了青藏地区地壳的增厚与隆升(李吉均等,1979;Deway et al.,1988;姜朝松等,2000);另一方面,造成了青藏高原周缘微板块的挤压、逃逸和旋转(季建清等,2000;Tapponnier P et al.,1976,1982,1990),发育了大规模走滑带。

图7.59 腾冲微板块与邻区板块构造关系示意图

(据闵光裕,1995,有修改)

Kz—新生界;Pz—古生界;Pt2—中元古界;

—燕山早期花岗岩。1—新生代盆地;2—板岩、片岩;3—片麻岩、混合花岗岩;4—花岗岩;5—断层;6—俯冲带

渐新世末与中新世初,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进一步挤入,给中国西部三江地区各微板块施加了强大的推动力(段建中等,2001),引起了位于青藏高原南东部的腾冲微板块岩石圈结构的重要变化,出现了右旋走滑活动的高峰期(段建中,谭筱虹,2000),致使腾冲微板块向南挤出和顺时针旋转(季建清等,2000),导致其区域构造线方向总体呈向东凸起的弧形(弧顶在北部腾冲地区梁河-龙陵一线)。在造山带内部,沿泸水-瑞丽弧形走滑断裂带及其西部次级断裂带发育了大量小型走滑拉分盆地(陈布科等,1994;赵永胜等,1995;段建中等,2001;周江羽等,2002;朱利东等,2004),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阚荣举等,1996;姜朝松等,2000),在盆地内发育了中新世至更新世的火山-沉积建造。由于北部腾冲地区处于构造应力集中区,该地区发育的新生代盆地(腾冲盆地、梁河盆地、龙川江盆地等赋矿盆地)与南部瑞丽地区发育的新生代盆地(盈江盆地、陇川盆地、瑞丽盆地、户撒盆地、遮放盆地等尚未发现砂岩型铀矿盆地)在盆地沉积演化、火山活动、地貌景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孙泽轩等,2006)。北部腾冲地区新生代盆地盖层湖相沉积与火山岩发育、现代地貌景观为深切割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地貌;南部瑞丽地区新生代盆地盖层湖相沉积不十分发育,除陇川盆地外,其余盆地盖层未发育火山岩,现代地貌景观为浅切割浅丘-冲积平原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