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距离地面10万~15万米的高空中,被激发的电子在回到靠近原子核的轨道之前,还可以逗留在一个亚稳定的状态(第一激发态),并放出绿光。所以在中等海拔的地方(60千米~150千米),极光多以绿色为主;在高海拔的地方(150千米以上),极光多以红色为主。
高层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在被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激发后,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大气中气体成分虽多,但仍以氮气和氧气为主,二者的总和占到了地球大气层的99%,因此决定极光颜色的主要就是氮气和氧气。
氧原子有8个电子,不同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离原子核越近的轨道,电子的能级越低。在正常状态下,氧原子的电子处于最低能级,即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行。
扩展资料
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地磁场,从太阳上飞过来的带电粒子流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磁场的影响,就会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
地球的磁层,实际上是用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编织起来的“保护伞”,它包裹着整个地球,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使它们免受太阳风粒子的袭击。
不过这张“网”并非想像中那么“结实”,在南北极的上空就出现了较大的“间隙”,使得一部分太阳风乘虚而入,进入了地球磁场的磁尾,这就是为什么极光现象多被控制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不过,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里,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有机会观察到极光。也就是说,地球磁已经无法完全控制住所有的带电粒子流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极光
极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间会呈现多种色彩的变幻,科学家发现,极光呈现的颜色是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的:(1)入射粒子的能量;(2) 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在不同高度的分布状况;(3)大气中原子和分子本身的特性;(4)大气的密度不均匀,基本上越接近地表密度越高。 入射粒子的能量高低决定了粒子能够冲入大气的深度,因此决定了极光产生的高度;而大气成分随高度的变化决定了入射粒子可能会撞击到哪种原子或分子,因此决定了可能发出的极光波长。此外,大气粒子本身的特性也很重要,这些特性直接决定所发出光的颜色。 另外,大气密度也会影响极光的颜色。由于高层大气密度较低,发光的过程不会受到原子和分子彼此碰撞的干扰。不过,距离地表越近,大气密度越高,分子之间的撞击较为频繁,这会使得某些波长的光不容易产生。 决定极光颜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不同种类分子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状况。接近地表处,大气的组成十分均匀,78%是氮分子,21%氧分子,这样的组成直到高度约100公里为止都是如此。在更高之处,来自太阳的高能紫外线会将大气分子分解成原子,不同种类的原子受到重力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分布,较轻的原子会分布在上层。 在大气层的最顶端,也就是约在距离地表500公里处,氢与氦原子占了大部分;距离地表200~500公里之间,氧原子的数目最多;在100~200公里之间,则是氮分子的数目最多,其余主要是氧原子和氧分子;60~100公里主要由氧分子和氮分子构成。 知道了以上大气的分布,你就能猜到,高度介于60~100公里的极光,主要的光应该来自氧和氮分子;100~200公里的极光主要由氮分子和氧原子所贡献;在200公里以上,极光主要来自氧原子,少部分来自氮分子;在大气的最高层,氢与氦原子也会产生极光,不过这些光十分微弱,肉眼不容易见到。 大气的密度也是决定极光颜色的重要因子之一。在地表附近,每立方厘米的空气约有高达10的19次方个分子。大气密度随着高度而降低,在距离地表50公里处,密度下降1000倍。到了100公里处,密度更是比海平面降低200万倍。不过,到了200公里的高空,每立方公分仍然有100亿颗 (10的10次方)气体粒子。相比之下,太阳风粒子的密度仅为大约每立方厘米5颗。 尽管150公里以上的高空仍然有许多气体粒子,粒子之间的撞击已经不像低空那样频繁。碰撞会影响极光颜色,这是由于撞击会把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或分子的能量夺走,而这能量原本是会放射出特定颜色的光。由于氧原子第一激发态的生命期长达110秒,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受到其他原子撞击,就会失去能量而无法放出波长6300埃的红光。在200公里以上的高空,碰撞频率很低,所以影响不大,但是在比较低的高度,红色光就明显受到抑制。
每一种气体释放出它自己颜色的光。这种颜色就像人的指纹,因为没有两种气体会发出相同颜色的光,我们把这种独特的光称作气体的“光谱”。就像看到昏黄色的街灯就知道是纳气,而橙黄色的街灯就是纯的氖气,通常我们看到的五彩的霓虹灯是混合了其它气体的氖气。 那么,极光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呢?极光的颜色是由地球大气中的气体所决定的。在电离层,发生碰撞的地方,太阳粒子和氧气、氮气原子相碰撞,氧原子发出绿光和红光,氮原子发出蓝光。因为地球大气里主要是氧和氮.所以蓝色和绿色
极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间会呈现多种色彩的变幻,科学家发现,极光呈现的颜色是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的:(1)入射粒子的能量;(2) 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在不同高度的分布状况;(3)大气中原子和分子本身的特性;(4)大气的密度不均匀,基本上越接近地表密度越高。
入射粒子的能量高低决定了粒子能够冲入大气的深度,因此决定了极光产生的高度;而大气成分随高度的变化决定了入射粒子可能会撞击到哪种原子或分子,因此决定了可能发出的极光波长。此外,大气粒子本身的特性也很重要,这些特性直接决定所发出光的颜色。
另外,大气密度也会影响极光的颜色。由于高层大气密度较低,发光的过程不会受到原子和分子彼此碰撞的干扰。不过,距离地表越近,大气密度越高,分子之间的撞击较为频繁,这会使得某些波长的光不容易产生。
决定极光颜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不同种类分子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状况。接近地表处,大气的组成十分均匀,78%是氮分子,21%氧分子,这样的组成直到高度约100公里为止都是如此。在更高之处,来自太阳的高能紫外线会将大气分子分解成原子,不同种类的原子受到重力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分布,较轻的原子会分布在上层。
在大气层的最顶端,也就是约在距离地表500公里处,氢与氦原子占了大部分;距离地表200~500公里之间,氧原子的数目最多;在100~200公里之间,则是氮分子的数目最多,其余主要是氧原子和氧分子;60~100公里主要由氧分子和氮分子构成。
知道了以上大气的分布,你就能猜到,高度介于60~100公里的极光,主要的光应该来自氧和氮分子;100~200公里的极光主要由氮分子和氧原子所贡献;在200公里以上,极光主要来自氧原子,少部分来自氮分子;在大气的最高层,氢与氦原子也会产生极光,不过这些光十分微弱,肉眼不容易见到。
大气的密度也是决定极光颜色的重要因子之一。在地表附近,每立方厘米的空气约有高达10的19次方个分子。大气密度随着高度而降低,在距离地表50公里处,密度下降1000倍。到了100公里处,密度更是比海平面降低200万倍。不过,到了200公里的高空,每立方公分仍然有100亿颗 (10的10次方)气体粒子。相比之下,太阳风粒子的密度仅为大约每立方厘米5颗。
尽管150公里以上的高空仍然有许多气体粒子,粒子之间的撞击已经不像低空那样频繁。碰撞会影响极光颜色,这是由于撞击会把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或分子的能量夺走,而这能量原本是会放射出特定颜色的光。由于氧原子第一激发态的生命期长达110秒,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受到其他原子撞击,就会失去能量而无法放出波长6300埃的红光。在200公里以上的高空,碰撞频率很低,所以影响不大,但是在比较低的高度,红色光就明显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