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七十岁了,为什么要参与谋反呢?

2025-05-20 13:45: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纵观中国历史,国家政权不稳定时,往往是英雄出少年;在盛世,往往是老臣谋反,后来人称之为“55”现象。也就是说,老臣觉得自己功高没有得到相应的官职,年纪大了,实力有了,对皇帝的不满发泄了出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年龄大了,没几天的活头了,放松了“自我约束”,该贪就贪,拉帮结伙想另立山头。意思摆明皇帝不升我的官,好吧,我自己拥立个新主,这样我也就可以做第二把手了。

唐朝李世民的肱骨之臣侯君集就是这样的人,到了70岁,晚节不保,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最后失败被李世民处死。

谋反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按照《周礼》继位的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作为长子的李承乾毫无疑问成了太子。李承乾八岁就做了太子。但是长大后,他逐渐失宠了,这时李世民十分喜欢第四子李泰,李泰和李承乾以及李治都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世民有“废长立幼”的想法。这就为兄弟之间造成了矛盾。看过三国演义中曹操之子曹丕和曹植争太子之位吧,其场景都一样。

弟弟李泰威胁到了李承乾的储位。哥哥岂能善罢甘休。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在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李世民退位。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两年之后,李承乾郁郁而终。

李承乾为何要拉侯君集为帮手呢?

有道是:“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李承乾拉侯君集下水是有原因的。

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十七位。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他最初的功劳是支持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在政变之前,李世民犹豫不决,老侯大声说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难道陛下要任人宰割吗?”一句话喝醒了李,李世民之所以有以后的荣耀,老侯功不可没。

侯君集另两大战功是 随李靖讨平突厥(吐谷浑是青海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主帅虽然是李靖,侯君集只是副手。但是侯君集在这场战役里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回来之后唐太宗拜侯君集为陈国公,担任吏部尚书 。

他的最大功劳是平乱灭掉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高昌国,高昌国占据在丝绸之路要道。当时高昌国受突厥的忽悠,不但没有给唐朝进贡,还经常出兵攻打附近的唐朝附属国。李世民多次派使者安抚,但高昌国国王认为山高皇帝远你奈我何?继续我行我素的任性而为。

李世民见这些番邦小国如此不识抬举,十分震怒,就令侯君集率兵攻打高昌。 侯君集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快就把高昌国灭了,这年老侯55岁。老侯晚年又立新功。

高昌国被灭后。侯君集此时想大捞一把,想想自己50多岁了,留给自己的岁月不多了。他想到了为自己找个退路。(脑补贪污腐败分子的案例)老有所养必须搞点退休金。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富裕国家,宝贝有许多,他自己贪了不少,老侯为了堵住众人之口,还集体分了许多钱财。即所谓的“窝案”。

侯君集的事情很快被部队的“纪检委”上报了李世民,李世民心想,老侯你也太不给面子了,自己贪点我就不说什么了,作为军中统帅带头腐败,以后唐朝军队还能拉出去打仗吗?“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等回来了给你丫算总账。

侯君集一回到长安就被抓了起来,起初老侯并不在意,谁知皇帝玩真的,这时老侯害怕了,我的娘啊!皇帝这是杀鸡儆猴吧?

于是老侯的老婆哭哭啼啼求李世民法外开恩,老侯的手下和孝子贤孙都求李世民高抬贵手,李世民想想算了吧,都是老战友,逼急了“兔子还能蹬死老鹰呢!”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于是李世民就放过了侯君集。

按说老侯以后小心行事就是了,可是老侯不服气,常口出怨言:“老子用命换来的天下,没老子的功劳,你凭什么能当上皇帝?”对李世民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