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研发从开始立项到上市,一般需要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中造型设计的时间至少占到其中1/3,一般造型设计大致要经历以下步骤:市场调研→草图设计→草图选定→造型比例确定→造型的A面设计→色彩与材质选定→油泥模型制作→模型评价→数字模型制作→造型冻结。
造车第一步 工程师与设计师间的“斗争”
1、在数字模型阶段,汽车工程师就介入了汽车设计工作。他们从工程的角度与造型设计师吵吵,调整合理的分缝、预留出合理的尺寸等等。
2、完成数字模型撕逼大战之后,造型设计师都会做一个硬质油泥模型,供工程师们再来研究工程可行性。撕逼继续,工程师需要把造型可能影响到的工程设计一一规避,锁定最终的造型数据。
3、汽车造型确定之后,就要转化为数字模型,移交到工程师手里。当数字模型师把这个压缩文件发到工程师手里的那一刻,造型设计师基本上就解放了。
4、经过多方协调,工程师们终于确定汽车各个零部件的具体设计,他们要完成每个零部件的尺寸、重量、性能、耐久性、成本、制造工艺等工作。
造车第二步 试制:先弄几辆工程样车出来看看
钣金工程师敲车身,零部件工程师和供应商一起按照数字模型来打造工程样件(一般都是手工的),一起汇总到试制车间进行试装车。装完之后就是——无穷无尽的评审、改进、评审、改进..........
造车第三步好 制造:工程样车
样车试制完成之后,就要制造几辆工程样车,进行整车及零部件的性能与耐久性长达2-3年的测试了......对试验工程师来说,两个月跑三万公里轻松,十天前还在零下四十度的黑河冻成傻袍子,十天后就在零上四十度的海南热成狗也是经常会出现的。
1、强化坏路测试,用几万公里模拟用户几十万公里行驶
2、高温测试,检验车辆在极限高温下的运行状况
3、高寒测试,检验车辆在极限低温下的运行状况
4、热带测试,检验车辆在高湿度、高温度下的运行状况
与此同时,各路工程师人马(动力标定工程师、底盘调校工程师、空气动力学工程师、排放控制工程师、采购工程师)全部出动,在各自战线上奋力拼搏。他们对车辆的各个参数进行调整,取得那个最优方案。
造车第四步: 小批量装车:检验量产件及生产线的运行
完成试验以后,汽车工程的工作基本完事,接下来就是工艺工程师的事。怎么生产,怎么匹配。这一群技术宅与车间为伍。
造车第五步: 量产:大家可以买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