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无能:
官场中的指导原则便是免生事端。一位官位很高的廷臣曾透露,升官的秘诀乃是“多磕头少开口”。官场中形成了一种息事宁人、做表面文章和敷衍了事的倾向——凡事不要破坏现状。这些特征束缚了官员采取富有激情的行动和对挑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这种状况并不让朝廷担心,因为朝廷最关心的并非施行有活力或至少是有效的管理,而是关注王朝的安全。采取大的决策并不是行政官员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而是皇帝的特权,所以国家能够繁荣完全依赖于皇帝的能力高下。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当一旦最高首脑踟蹰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在乾隆之后,清朝不再有伟大的皇帝。
2、腐败普遍: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3、满人和旗人堕落
康熙帝私生子的满族将领福安康,故意拖延对金川叛匪的征讨,以便增加侵吞军费的机会。
4、财政窘迫:
从乾隆开始的追求奢华,以及镇压白莲教等毫无节制的军事开支,加上官场中的贿赂腐败,耗干了国库,导致银价持续上涨。到1800年,清帝国的经济基础已被严重损坏了。
5、人口压力:
清代人口的增长远远快于耕地的增长,引起了生活水平的下降。
6、士人失责:
受频繁的文字狱之威胁,学者们避开了政治而试图在古书堆中寻求庇护,造成学者与现实脱节。他们自夸为学问而学问,不再追求经世致用;经科举登第为官的人便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受训练。许多官员都是软弱之辈,并不希望做治国能臣。知识分子的道德沦落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无疑意味着他们已经忘记了对社会应付的责任,也忘切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中国社会失去了真正的领袖,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官场中普遍的道德沦落至少部分源于这话知识分子的玩忽懈怠。
7、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洋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从政治上经济上进行侵略,这无疑加深了,清朝的没落!
“康乾盛世”后,清朝渐渐落入中国历代世袭专制皇朝随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增减的“兴起—鼎盛—衰落”宿命。
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以武力逼中国开放市场,并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叛乱严重打击了清朝国力,19世纪末的义和团排外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庚子赔款后清朝已无力再振。
清朝前期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对外实行海禁(雍正十年1732年开放携眷属至台湾),闭关锁国。这些政策虽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矛盾。
清朝后期在西方国家的炮火威胁下,不得不打开国门维新变法,但此时国家早已极度贫弱,在满洲统治者的防汉抑汉思想的破坏下,维新变法失败,随后又接连被西方国家侵略并签订了包括割地赔款在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近代衰落。
总结为:1末代皇帝的昏庸无道:2闭关锁国
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