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殖民组织形式

如题,高一的历史问题
2025-05-14 18:23:4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殖民组织形式分为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伴随着政治、军事、经济的殖民主义,强国采用强迫和侵略的手段对弱国进行文化的占有,即文化的“殖民主义”。其表现包括:宗教、语言、文学和建筑等诸多方面。中国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大量涌入,天主教、基督教在许多城市逐渐盛行,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北中小学教育采用日语,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文学为殖民主义统治唱颂歌,大量的殖民建筑出现,如长春的日本帝国建筑以及天津、北京、上海的租界地建筑。殖民地的人民对文化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丧失了独立和主权,他们是被迫的。
  在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的形势下,资本主义为维护和扩大殖民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更隐蔽、更间接、更狡猾的方法,文化的渗透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即文化的“新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表现为资本主义强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垄断,在社会和文化上进行“西化”的渗透,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习俗,弱化和瓦解落后国家的民族意识。他们利用经济上的强势,产生文化上的强势,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产生吸引,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产生怀疑和否定,对强势文化产生向往和迷信。就建筑文化而言,殖民地建筑没有了,而新殖民主义建筑却出现了。许多建筑师迷恋西方的建筑流派,模仿西方的建筑风格。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虽有经济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是弱势文化。我们在建筑设计竞赛中,请来了国际大师,他们利用经济和文化的强势,把国际风格带了进来,把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带了进来。可见“新殖民主义”不是通过武力和战争,而是通过“渗透”和“交流”来显示文化的优势,实现文化占领的。其中优势一方主动,弱势一方被动。人家的经济实力比我们强,我们只有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才能不被排挤;人家的计算机技术比我们强,我们只有接受和紧追才能得到信息而不致被抛弃;人家的建筑理论和实践走在前边,我们也只有模仿和引进才能缩小差距,我们不自觉地被“新殖民主义”牵着鼻子走。新殖民主义在我国的建筑实践有:上海的古北新村住宅区、北京长城饭店、建国饭店以及一大批模仿国外建筑风格和手法的建筑。
  文化的“后殖民主义”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日益广泛和深化而产生的新概念,从本质上说它是后现代主义在具有殖民地经历的国家的一种变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反殖民化的尝试有关。后殖民主义涉及国际关系社会学、经济学诸多领域。在文化方面,它主要讨论现代化、新技术、商品、大众文化;打破西方文化的“中心主义”,考察西方文化对殖民地文化的影响;侧重于新殖民主义形式下的文化渗透和对第三世界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和政治参与的研究。在西方主流学术界“后殖民主义”被有意地边缘化了,一方面是由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有着第三世界背景的学者,他们的目的是反对西方文化的殖民主义,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后殖民主义”倡导的“边缘”对西方“主流”造成了冲击。在建筑相关理论当中,“后殖民主义”体现在“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等理论之中,强调建筑与相关的历史和地方传统以及周围环境产生联系,这与全球化的语境相矛盾。建筑的“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更多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之中。后殖民主义在我国的建筑实践有:上海金茂大厦、北京工商银行总行、香山饭店等。

回答2:

殖民统治是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政治干涉、经济剥削和军事侵略把弱小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表现为海盗式的掠夺、欺诈式的贸易和贩卖奴隶等方式;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主要采用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的手段,使弱小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丧失独立和主权,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市场和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采用新殖民主义政策,即打着“友好”的招牌,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和文化渗透或支持政变、扶植傀儡政权、组织政治和军事集团等方式继续控制别国,以保持和扩大其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