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严重超载,草原生态不断恶化……十年前,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畜牧业发展遇到瓶颈,当地官方作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决策。如今三江源头生态不断改善,牧民增收。
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该省支柱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如何在保护生态中求得牧区经济发展,破题成为难点。
“牧民靠的是牛羊,牛羊靠的是草原。”黄河源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牧民更登尖措说,以前他家的5万亩草场养着130头牦牛和500只羊。“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富裕,但只是暂时的,因为草原在退化。”
“要解决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就必须先解决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矛盾。”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说,通过“以草定畜”和“转人转畜”,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促进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还有效地提高了劳动力组织化程度。
目前青海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达到11.5万户,入社率达72.5%;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牲畜集约率达67.8%;流转草场2.56亿亩,草场集约率达到66.9%,实现解放转移劳动力超过两万人。
“以前牛羊在哪里,人就得在哪里;现在牛羊交给‘托牛所’代管,自己就不用再和祖辈们一样‘固定’在草原上了。”“80后”牧民才仁多杰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人,他所说的“托牛所”便是当地一家名为“藏迪”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青海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股份制合作社最能将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也最能将牧民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起来。
“虽然牦牛都进了‘托牛所’,但是酥油、曲拉等奶制品家里人照样能吃到,自己经营小卖店,妻子也在县城小学里做后勤服务工作,收入足够(生活)了。”才仁多杰说,去年人均分红是5273元(人民币,下同)。
青海省农牧厅提供数据显示,2017年青海省883个纯牧业村实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100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农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
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介绍,目前青海有机认证草场面积6089万亩,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核减牲畜570万羊单位,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