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的原文及其翻译

2025-05-18 11:02: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            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呼?臣闻之:‘少而好学,如        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2,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
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
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      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与在黑暗      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
平公说:“说的好呀!”

1,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      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     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   《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曾奉命领     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    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  《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   人辑为《刘中垒集》。

2,启发:好学,总不嫌晚。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      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      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        择。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3,鉴赏:

(1).《说苑》中“师旷论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    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  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  烛之光。

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

(2).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这里,师矿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是十分形象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恐怕就在于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捷径,学与不学是根本不同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在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当一个知识盲、科技盲已经行不通了,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因为岁数大一点就不学习了呢?这里应该问自己一声:“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