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有关。 19世纪末,许多浙江奉化人纷纷外出谋生。由于经济拮据,不少人只得在异乡从事裁缝这种工具简单、成本低廉的手工劳动。站稳脚根及至事业有成后,他们又把亲戚、朋友、同乡带到外地共同从事裁缝行当。久而久之,队伍壮大,形成了“奉帮裁缝”。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境内出现许多“洋行”,于是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尤其是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出现了一股穿西装热。奉帮裁缝及时把握并跟上这股潮流,从做中装转为做西装。他们重质量、讲信誉,生意日益火红。
奉帮裁缝又称红帮裁缝,奉和红的沪语发音很接近。2010年8月7日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