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的详细讲解

2025-05-15 20:41: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

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

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已经剩下5个人了,并且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只好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提着枪纵身跳入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1978年,宋学义因病逝世,长眠于沁阳市烈士陵园。2005年3月21日,在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至此,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远离开了人们

回答2:

狼牙山五壮士》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叙顺序、写作特点

《狼牙山五壮士》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赞扬了抗日英雄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段落大意: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指导

划分一:

本文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个顺序,把全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

第二段(第2自然段):五壮士诱敌上狼牙山,痛歼敌人。

第三段(第3~5自然段):五壮士把敌上引上狼牙山,英勇歼敌。

第四段(第6~9自然段):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英勇跳崖。

划分二: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记叙顺序:狼牙山五壮士同步练习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狼牙山五壮士》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五壮士接受任务,接着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然后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最后英勇跳崖。课文的五个部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对“接受任务”的第一段和“引向绝路”的第三段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而对“诱敌上山”的第二段、“峰顶歼敌”的第四段和“英勇跳崖”的第五段这三部分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从中可以学习到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安排材料的时候,要把更能够突出中心的部分写详细,其他有联系的部分就应该写得概括、简略。这是本课着重讲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

回答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对华北地区进行扫荡,八路军某部七连担任掩护撤离任务。战士们驻守在河北易县境内的狼牙山上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狼牙山山势险峻、陡峭。上级领导给七连的任务是把鬼子拖到中午12点以后就可以撤出阵地,追赶大部队了。
这天清晨,日军约2000人开始向狼牙山发起进攻,遭到了七连的顽强还击。日军遭到重创,阵地留下了大量尸体。七连的大部分战士牺牲了,连长也负了重伤。负伤的指导员带领伤员转移,把坚守阵地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此时,六班也只剩下五人,他们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阵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他们借助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不知不觉就把鬼子拖到了中午。12点已经过去了,可以撤退了。为了让主力部队和军区转移的更远、更安全一些,全班一致决定继续坚守到下午。成千上万发炮弹落在阵地上,日军潮水般地向上冲来。五名战士一直坚持到太阳落山,子弹打光了,战士们退到了山的最高处,身后是悬崖峭壁,前面是蝗虫一般涌上来的日本鬼子,形势十分危急。班长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进了敌群。然后他一转身高喊“跟我来”。第一个跳下了悬崖,其余战士也毫不犹豫地跟着跳下了悬崖.

回答4:

1941年,日本鬼子向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进行扫荡时,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最后,这五位英雄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