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日本方面讲,中国宋元朝时,日本是镰仓幕府统治时间,清朝时,日本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日本封建统治比较巩固,国内秩序也比较安定的时期。而明朝前期正是日本足利幕府解体,日本进入战国时期的大战乱时期。日本有大批战败或者流浪的武士沦为浪人和海盗。而且当时战乱中的日本各个封建诸侯为了增加收入,也鼓励和资助这些去海外冒险。有本钱就做贸易,没本钱就动手抢。
2,从中国这边看,南宋和元朝都是开放海禁的,鼓励对外贸易的。但是到了明永乐朝以后,明朝实行海禁,禁止海外贸易。无论是中国东南沿海世代意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武装集团还是那些严重依赖对华贸易,从中获利的日本各个藩镇诸侯都遭受了打击,为了寻求生机,甚至为了为了打击明朝的海禁政策。这些人中国人和日本失业流浪武士就组成了海盗大军开始频频袭略东南沿海。其实根据记载,每10个所谓倭寇里面,真正的日本人不过2,3个,其它的都是中国人。而且前期还有日本一些藩镇支持资助,后来就主要是这些中国的贸易商和海盗集团组织和指挥,那些个正牌的日本人反倒是被花钱雇来的雇佣军了。到了明朝嘉靖后,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期,社会渐趋安定,后来德川幕府自己开始了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擅自出国,仅容许和中国,朝鲜及荷兰开展有限贸易。至此倭寇之患终于消弭。
所谓倭,是指矮小、矮人,蔑称。
所谓寇,就是抢匪,强盗(主要是海盗),是个人或私人小团体组成的,不是政府和国家行为。
倭寇在元代末期已经出现了。元之前日本比较落后,且诸侯割据,忙于内斗。到明代,内斗达到白热化程度,很多失去土地的武士,平民,走上了跨海抢劫的道路。
到清代,日本德川幕府进一步巩固统一,失业者(浪人)没有战国时期那么多,这是倭寇减少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戚继光的抗倭和明朝的抗倭元朝战争肯定给日本人留下了心理阴影。清后期,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军事高速发展,对外侵略、战争已经全都是国家行为。
倭寇一直有的,只不过明朝的时候比较嚣张,恰逢日本战国时代,有野心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早就对中国跃跃欲试,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天下其实并不稳定,所以他就把内部矛盾转移到对外上以求国内安稳,才有倭寇大量流入中国
1 明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倭寇的
实际上只有明朝初年 和万历年间有
2 大部分的所谓倭寇都是咱们汉人为主的海盗
3 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期,动乱不堪,大量武士流亡海外,和沿海某些汉人相互勾结。
倭寇是贬义词,字面意思是个子矮小的贼寇。元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受到日本的侵略,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贬义词,日本最初是在明朝以海盗的方式,抢劫中国沿海的渔船商船,当然有政府支持,这时候才有倭寇一词,比如戚继光抗倭。这个词一直用到晚清,直到抗战时期才改称日本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