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由脑血管硬化、狭窄所形成的血栓堵塞、引起持久的脑缺血症状。 预防脑血栓,首先应该认真对待与其有关的疾病。并且有意识地主动改善自我保健状况。当病情急、重时,必需及时用药,甚至打针以缓解症状。 1)坚持用药: 用软化血管的降脂药,以他汀类为首选,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毫克,能够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复发,同时还可以用些活血化瘀和改善脑功能的药物。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脑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服用叶酸及维生素B12可预防该危险因素。 2)合理降压: 脑血栓形成多伴有高血压,治疗高血压时,血压降得过快过低,是脑血栓形成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血压降到比平时血压稍高水平,用药最好用维持量,并选用24小时的平稳降压药,因为血压忽高忽低会损害血管内膜,更易形成血栓。 3)如何预防? 1. 保证足量饮水 晨起空腹饮一二杯白开水,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管扩张,以利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平时还要及时补充足量的水分,以满足生理需要。饮水不足则体内血液粘稠度会增高,血流减缓后易血栓形成。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使热量过剩,血脂升高,久而久之,血管壁、血液成分和血流速度都会发生改变;饮酒过多,血液中的血红细胞可受到损害,从而会影响红细胞的粘合力而引起血栓。血液粘稠度增高,是诱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不宜过多食用高糖食物,防止血液粘稠度加重;饮食不宜过咸,食盐过多容易导致血液凝滞;吸烟、饮水过少、不吃早餐等生活习惯都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而诱发血栓形成。平时饮食结构搭配要合理,荤素互食,晚上活动少,血流速度变慢,晚餐更不宜食厚味应以清淡为主,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及水果。 3. 适当选用预防血栓形成的食物 如大蒜、洋葱、番茄、韭菜、芹菜、海带、紫菜、黑木耳、银耳、桃仁山楂、香瓜、草莓、柠檬、葡萄、菠萝、鲑鱼、鲭鱼、沙丁鱼等,对降低血粘度,减少血液中不正常凝块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此外,还应适当锻炼。要根据个人的病情和特点,选择锻炼项目。体育锻炼可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平衡,提高免疫力,改善供血状况,对动脉硬化有极重要的防治作用。同时,还可提高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以防止血凝过高,从而有效地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的过程。 5. 保持情绪的稳定 情绪过于紧张、激动、大怒,都可以引起血管痉挛,血压骤升,血液变稠,从而影响人体正常血液循环,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因此,日常应以开朗、乐观的心情来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
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表现有什么
1患肢肿胀
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
2疼痛和压痛
疼痛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
3浅静脉曲张
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因此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是肿胀和疼痛,但是具体就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或者局部感觉疼痛,行走时加剧,或者局部仅有沉重感,站立时症状加重等,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而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因为静脉的回流受阻,导致下肢比较明显的肿胀或者是严重的肿胀。压痛,包括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以及腹股沟下方的骨静脉部位都会出现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