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次观察鲁迅先生,根据观察的 条件和心理感受不同,描写出的外貌 也不相同。初次是在远处无意之中向 里屋望了一下,天阴,光线暗,看到 的、描写的是模糊的轮廓。第二次是 看见先生为了“我”买书的事走了出 来,自然会格外注意,再加上距离 近,光线比里屋好,看清楚了特点, 刻画自然就具体、细致,先写最为突 出的印象: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 担心,但精神很好;再写头发,精神 抖擞地直竖着;最后写隶体一字似的 胡须,这也是先生的特征。这一次的 描写是形神兼备的。第三次,作者已 经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是鲁迅先生,由 于意外,所以惊异,满怀感情地注视 他,仔细看了先生的面孔、头发、长 衫和烟嘴,这一次的描写犹如特写镜 头。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 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 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 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和顽强意志。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 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 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 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 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 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 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 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 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 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 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 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 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 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 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 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