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分类错了……完全无关的分类啊……
言简意赅的说,就是每个军人都有两个不同的军衔,一种是平时拿薪金的,另一种是打仗的时候决定级别的。
正文:
在现实中,我们都知道军人是有军衔的。(其实也不一定,有些国家的军队不实行军衔制,比如PLA的某些时期。)但军衔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两种,分别是永久军衔和临时军衔。
永久军衔又称“个人军衔”、“正式军衔”,是根据军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对事业的贡献和在军队中服役的经历等综合因素,授予个人的军队等级称号。这种军衔称号是军官的终身荣誉。军官退役后仍然予以保留,只是在军衔称号前冠以“退役”二字。
临时军衔又称“职务军衔”、“名誉晋级”,就是按照军官所任职务佩带的军衔符号,任什么职就佩带什么职务所对应的军衔符号,职务下降军衔也随之降低,职务消失军衔也就不算数了。
世界上大部分军队实行的是单一的永久军衔制,即如果你的军衔是少尉,那么你的生活待遇就享受少尉级别的待遇,担任的军中职务也是与少尉相一致的。不过这是通常情况,有些时候也会出现“职衔倒挂”的现象,比如军中服役资格浅的连长是中尉、而资格深的副连长却是上尉。如果打起仗来就更加常见了,比如我可能是一个少将,但可能犯了什么错误,罚我去当连长;或者战斗非常惨烈,指挥人员大量牺牲,我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少尉,却让我临时兼任师长(意淫中……)。这是实行单一永久军衔制无法避免的一个副产品。遇到这种情况,普遍的规定是:一般情况下军衔低的服从军衔高的;当军衔低者所担任的职务比军衔高者担任的职务,则职务低的服从职务高的。有些时候,职衔倒挂会让士兵犯糊涂,不易辨认对方的职务。
为了杜绝单一永久军衔制的这个弊端,部分国家实行了永久军衔与临时军衔相结合制度,亦称个人军衔与职务军衔相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是这样的:对于一名军人,按照你的服役年限、作出的贡献等等评定永久军衔,并且按照这个发放生活物资;但是你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则不一定跟你的永久军衔相一致,而是按照能力分配,然后根据职务高低再颁发临时军衔。这样,打仗的时候就看临时军衔来服从命令,去后勤部门领取钞票和物资的时候就看永久军衔,各有各的用处,不会混淆。永久军衔在印度叫做“代理军衔”,在北洋时期的中国叫做“加衔”。在美国,名誉晋级制度在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中就已实行。在那场战争结束时,乔治·奥姆斯特郎·卡斯特的名誉晋级(临时军衔)已经是少将,但他的正式军衔(永久军衔)仍然还是上尉。
两种军衔相结合有这样几种好处。
第一,可以很好地协调部队中的个人利益。有些老士官,在军中服役多年,勤勤恳恳,但是因为文化水平等等因素的限制永远无法当大官,一个军校刚毕业的小伙子,给这样的老士官当上级,如果让他们按照职务领取军人待遇,老士官肯定不干:“老子我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怎么跟一个毛头小子拿一样的钱!”但是如果让他们按照资历深浅来安排职务,老士官又没学过高级指挥课程,自然无法胜任军官的职务要求。永久军衔和临时军衔相结合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调整新老军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第二,如果碰上打仗,根据战场需要大量提拔高级军官,一旦战争结束会遗留下大批大批的高级军官等着拿高薪,可是军队哪里养得起这么多人?实行临时军衔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打仗的时候可以把更大的权力交给军官,晋升他们的临时军衔,少将中将上将什么的;战争结束后他们的职务没有了,自然那些少将中将上将也就没有了,又可以恢复成他们的永久军衔,免得高级军官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