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应用目标

2025-05-13 23:45: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具有多目标、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评价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农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以土壤、浅层地下水、滩涂、浅海底积物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全面系统有效地评价农业地质环境总体质量,为土壤、水、生物资源的分类区划、开发规划、生态建设、环境治理提供基础依据。

(2)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评价

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表层(耕作层)土壤中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和微量营养元素Fe、Mn、Cu、Zn、B、Mo有效量为依据,参照土壤肥力养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和评价各项肥力水平、营养元素供给状况,指导施肥规划。

(3)土地种植适宜性评价

土地种植适宜性是土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农业耕作种植适宜性和农产品安全适宜性2个方面。

农业耕作适宜性,主要取决于农业气候环境(光、热、水、温度、湿度、光照辐射强度,以及风、雹、霜等气候灾害)、地形地貌(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坡长等地形参数指标)、土地可耕作性(土层厚度、土体结构及障碍因子、土壤质地、抗侵蚀性、土壤渗透性、盐碱度、酸碱性等)、土壤肥力条件(有机质,大量营养元素N、P、K,中量营养元素Ca、Mg、S,微量营养元素Fe、Mn、Cu、Zn、B、Mo,以及稀土等植物有益元素)、土壤保肥持水能力、特殊生产功能(如富Se土壤)等,反映土地是否适合于农业生产,适合于何种农业生产(水耕、旱作、畜牧业、果林业、蔬菜等),以及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包括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适宜性。土地种植适宜性与作物品种是决定农产品营养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安全适宜性,即指是否满足优质安全农产品原料产地的土地环境条件,所产出的农产品能否达到优质安全农产品质量要求。土地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灌溉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大气、环境污染源等主要农业地质环境要素。

从土地耕作适宜性和农产品安全性着手,结合社会经济因素,评价土地种植适宜性,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重要依据。

(4)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环境模型及布局规划

特色农产品经济附加值高,是发展高效、优质、外向型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农产品是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

为充分发挥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特设专项调查,围绕茶叶、果品、竹笋等浙江省优势特色农产品调查研究其产地立地背景,研究建立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模型,为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中国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贫乏,浙江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典型省份,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数量保证、土壤环境的质量保证面临严峻挑战。水土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农产品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珍惜保护好浙江省每一寸土地,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浙江省每一寸土地,是建设生态省、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次调查取得了土壤、浅层地下水、浅海沉积物、滩涂等多要素、多指标、高质量的地球化学实测数据,其成果具有广泛的多学科领域研究价值和多部门应用服务潜力。可以预期,在地学、农学、生态学、环境学、医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通过环境物质成因来源、迁移转化、循环累积及其生态效应等诸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土地环境质量、种植适宜性、农产品安全性、耕地的保护和持久利用为原则,实现土地资源按质分类利用和管理规划,必将对浙江省农业发展规划与农业结构调整、合理种植布局、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土壤施肥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决策、基础地质研究、资源勘查、地方病研究、污染治理与修复等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符合浙江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