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家许志琴

2025-05-22 01:13: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许志琴,构造地质学家。1941年出生于上海市,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常委。
  发表了专著8部,论文200余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及部级科技奖,培养研究生20余名。曾获 “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1年和2004年分别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一个女人,从来没用过口红,不爱逛商店,不舍得在理发店丢下一点时间,几乎没有享受过节假日,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把自己与地质科学拴在一起。出生在上海的许志琴那原本清秀水灵的脸,已经被青藏高原的风吹蚀得又红又黑。

  “如果生命还能选择,我下辈子甚至再下辈子,仍然会选择地质。”许志琴这样说过。

  从小喜欢地质的她,热衷于探索地球奥秘。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一直长期进行野外作业,她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敬业精神在地质界是有名的,人称“拼命三郎”。她无数次涉足于陡峻的群山、缺氧的高原和人烟稀少的荒漠,她工作过的地区有喜马拉雅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可可西里、横断山、秦岭—大别山和天山等;还在美洲的阿帕拉契山、科第勒拉山和安第斯山进行过考察,曾9次考察西欧的名山——阿尔卑斯山。

  在多年地质生涯中,许志琴碰到许多困难,不仅在野外考察中遇到过洪水、泥石流、暴风雪、翻车、高度缺氧及歹徒抢劫等生死考验,在探求科学的真谛中,也是荆棘重重。在法国学习时,只学了一个月法语的许志琴硬是咬着牙在短时间内攻下了语言关,用流利的法语通过博士学位答辩。有一年她腰椎动了大手术,钉了8个钉子,许多人劝她“不能再出野外了”,但许志琴不听,拄着登山的手杖步履艰难依然行进在山野中。

  许志琴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从不满足,她多年勤奋工作,几乎没有假期。当了院士后,许多人说:“你已经功成名就,用不着再拼命干了。”但她却认为当了院士只是新的起步,如果没有新的成果,说明自己不配院士的称号。

  她的勤奋和执着,让她在地质领域取得许多辉煌成果。她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厘定了我国50余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带变形构造体制。1987年她首次发现大别山超高压柯石英矿物,提出柴北缘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俯冲与折返的新模式。她提出中亚最大的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近400公里,提出原始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泛非—早古生代期,在青藏高原结构划分、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动力学、造山机制及深部动力学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论。

  以她为首的科研群体,最早在中国实施“大陆动力学”计划。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而她作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和“973”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志琴,一种对地质事业的痴迷,一个锲而不舍的地质女性。

回答2:

1941年8月生于上海,原籍重庆,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7年获法国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及地质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曾获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奖励,是李四光科技奖第一个女得主。

许志琴,从小喜欢地质,热衷于探索地球奥秘。从事地质工作40年,长期在青藏高原及造山带进行野外作业,她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敬业精神在地质界是有名的,人称“拼命三郎”。她无数次涉足于陡峻的群山、缺氧的高原和人烟稀少的荒漠,她工作过的地区有喜马拉雅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可可西里、横断山、秦岭-大别山和天山等;还在美洲的阿帕拉契山、科第勒拉山和安第斯山进行过考察,曾九次考察西欧的名山--阿尔卑斯山。

1980年,改革开放的机遇使许志琴成为首批赴国外进修的科研人员,法国蒙贝利埃大学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玛托耶教授迎接了她。玛托耶将新的构造观及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新方法教给了她,使她得到全新的启迪,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道路上迈开了崭新的步伐,成为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结合的开拓人。

80-90年代,国际地学界的“青藏高原热”持续高温,继80年代初中国与法国第一代喜马拉雅山国际地学合作后,许志琴在中法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合作中起到了“桥” 的作用。先后在秦岭-大别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昆仑山、祁连-阿尔金山等中法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项目负责人。法方负责人为玛托耶教授和达波尼耶教授。

许志琴院士的主要科研成果为:厘定了中国造山带中近50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建立了西部主要造山带的变形构造格架,提出中亚最大的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650公里。提出划分青藏高原结构新方案,根据深部资料,提出青藏高原超岩石圈断裂及深地幔结构框架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新模式。

首次在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地学前缘领域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奠定基础。

自1989年起,许志琴联合中国地学家和钻探技术专家为中国“入地”计划的启动而努力,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基金委支持下,使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为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及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在中国超高压变质带上实施的5公里深的中国科钻第一井于2001年6月江苏省东海线开工,震动了国内外地学界。许志琴院士现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以她为首的科技专家已取得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的重要进展,该工程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其工程集体在 2004年获得“五一”劳动奖状。

许志琴回国后在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岩石圈构造物理实验室,经过10年奋斗又在原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她所带领的科研群体在地学前缘领域----青藏高原及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上取得的大量创新成果得到在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关注。

许志琴发表专著8部,论文近200篇,两次获部科技二等奖第一名。

在40年地质生涯中,许志琴碰到许多困难,不仅在野外考察中曾遇到洪水、泥石流、暴风雪、翻车、高度缺氧及歹徒抢劫等生死考验;在探求科学的真谛中,也是荆棘重重。在法国学习时,只学了一个月法语的许志琴硬是咬着牙在短时间内攻下了语言关,用流利的法语通过博士学位答辩。2002年她得了重病,出院后不久又上了喜马拉雅。去年她腰锥动了大手术,钉了8个钉子,许多人劝她“不能再出野外了”,但许志琴不听,柱着登山的手杖步履艰难依然行进在山野中。许志琴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从不满足,她40年勤奋工作,几乎没有假期。当了院士后,许多人说:“你已经功成名就,用不着再拼命干了”。但她却认为当了院士只是新的起步,如果没有新的成果,说明自己不配院士的称号。

许志琴,一个地质事业的痴迷,一个锲而不舍的地质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