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费20银圆/年,外加体育费2银圆/年,也就是22银圆/年,清华大学、北平医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等与北京大学基本一致。
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学费20银圆/年,但需交住宿费12银圆,共32元。
铁道部所属的交通大学:40元。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免交学宿费,但须交保证金20元,毕业(或病故)时退还,自动退学或被勒令退学,所交保证金概不退还。
师范学校一律不收学宿费。
燕京大学本科正式生:162元。
辅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约160元。
南开大学:90元。
北京市私立平民大学:51元。
私立北平铁路大学:58元。
私立中法大学:45元。
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100元。
上海大同大学:120元。
上海大夏大学:90元。
国立大学:22-40元不等,师范类大学甚至不收学费。
私立大学:45-120元不等,中间数为90元。
教会大学:约160元。
(再来看看当时居民的收入)
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元。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16-33元,平均为22元。
(从购买力看看)
当时一银圆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30元,也就是说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660元;私立大学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2700元,而最贵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则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4800元。
在民国时期,除了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其它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要收取学费。
在20年代,国家资助的公共教育机构每个学年的学费是40~60元。国立北京大学,这个从前清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的最重要的公共教育机构,收费也是最昂贵的。其学费在1917年定为60元,并在整个20年代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清华在1927年的收费是40元,在那一年清华不再是由庚子赔款基金资助的中国学生留美预备学校,而被立为大学。
南京的东南大学——长江下游唯一不重工科的公共教育中心,在1923年的收费是40元,并且为了回报江苏财政对学校的支持,对江苏学生只收取一半的费用。
上海的南洋公学——模仿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只收30元。
二十四所左右著名的私立高校——包括本国学校和教会学校,收费比公共教育机构高得多。在20年代,私立学校的学费在70~100元之间。
周恩来的母校——天津的南开大学,以及上海的复旦大学,收费都是100元。
福建的厦门大学,由在东南亚致富的海外华人陈嘉庚捐资创建,收费70元。
上海的同济大学,一所有德国背景的医学与工程技术大学,收费极高,每学年学费为210元。
将时光上溯到几十年前。
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旧中国的经济虽然落后,但还是比较稳定的。尤其是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那10年期间,中国由军阀混战逐步走向初步的统一,政局日趋平稳,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在历史上有“黄金十年”的说法。
当时,北京还叫北平,已经是一个人文荟萃、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了。
那时,北平的大学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根据《文化古城旧事》一书的记载,北大和清华毕业生的薪水情况,按照当时的官方标准,月薪统一为80银元。“穷师大”指的是老是北京师范大学,师大的“穷”,并非是指毕业生的薪水低,而去指师大的生源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乃至较为穷困的家庭。
师大的费用低廉,有时甚至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因此对贫困家庭的子弟有吸引力。当时,师大的毕业生几乎包办了全国中学的师资,校友在教育界人脉关系广泛,因此,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业,一般而言,薪水最低的也有60银元。在中学干个几年,成为骨干教师后,薪水就可以涨到一百几十银元。至于“燕京大学”,那里多是富贵人家的子弟,找个好工作就更加不成问题。
在当时,毕业生到ZF机关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一等科员的月薪也有100银元。时宜事易,民国时期的“银元”对于如今的中国人已经十分的陌生。那么当时的货币购买力究竟有多大呢?
据《文化古城旧事》的记述,那时候通货膨胀率还比较低,币值也比较稳定。一银元如果要折合铜元的话,相当于230大枚铜元。以当时的物价,在老北京,30大枚左右的铜元,可以买0.5公斤猪肉,那么,每个银元就可以买约四公斤猪肉。如果我们不嫌“有辱斯文”的话,就不妨以猪肉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一下民国时期和当今时代,应界大学毕业生的薪水:
现在,猪肉就算8元人民币0.5公斤,那么,民国时期的毕业生就算拿比较低的50银元的薪水,也相当于现在的3000多元人民币了。可以说,学生一毕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其生活水准,立即可以进入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了。
引胡适1932年5月13《探讨与批判》社信函的数据:“...北京大学每年预算九十万元,但全校学费(除了灾区、国难区免费之外)只有一万二千多元,只占千分之十三而己。
现在的学费那么高,要是在那时读书每个月可以省下不少钱了,现在的学校要都收这么低的学费早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