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的说法完全正确啦! 砂轮的硬度专业术语叫 "结合度" 是指结合剂的多少, 结合剂越多则越硬. 结合度用英文字母标示, 从软至硬常见有 H - I - J - K - L - M等依此类推. 其应用性二楼已经说的很明白. 密度的专业术语叫组织, 指的是磨料与磨料的间距, 用数字表示, 从密到疏常见有 5 - 6 - 7 - 8 - 9等, 肉眼可分辨. 组织(密度)的功能在於较疏者有排屑散热功能, 较密者维持磨料较难脱落以帮助细磨. 粒度是指磨料颗粒的大小, 直接控制工件的光度及切削力, 从粗到细常用有 46# 60# 80# 100# 120#等. 以实例标示: WA46L5V WA为白刚玉磨料, 46为粒度, L为结合度, 5为组织, V为陶瓷结合剂. 各项功能指标见可以完全参照二楼的内容.
硬度及其选择 砂轮的硬度是指砂轮表面上的磨粒在磨削力作用下脱落的难易程度。砂轮的硬度软,表示砂轮的磨粒容易脱落,砂轮的硬度硬,表示磨粒较难脱落。砂轮的硬度和磨料的硬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一种磨料可以做成不同硬度的砂轮,它主要决定于结合剂的性能、数量以及砂轮制造的工艺。磨削与切削的显著差别是砂轮具有“自锐性”,选择砂轮的硬度,实际上就是选择砂轮的自锐性,希望还锋利的磨粒不要太早脱落,也不要磨钝了还不脱落.
选择砂轮硬度的一般原则是:加工软金属时,为了使磨料不致过早脱落,则选用硬砂轮。加工硬金属时,为了能及时的使磨钝的磨粒脱落,从而露出具有尖锐棱角的新磨粒(即自锐性),选用软砂轮。前者是因为在磨削软材料时,砂轮的工作磨粒磨损很慢,不需要太早的脱离;后者是因为在磨削硬材料时,砂轮的工作磨粒磨损较快,需要较快的更新。
精磨时,为了保证磨削精度和粗糙度,应选用稍硬的砂轮。工件材料的导热性差,易产生烧伤和裂纹时(如磨硬质合金等),选用的砂轮应软一些。
砂轮硬度代号:超软D E F 软G H J 中软K L 中M N 中硬P Q R 硬S T 超硬Y
磨未淬硬钢选用L-N,磨淬火合金钢选用H-K,高表面质量磨削选用K-L,刃磨硬质合金刀具选用H-L
所谓的砂轮密度在砂轮术语里叫做 ‘粒度”如46#,60#,80#……,标号越高砂轮颗粒越细,粒度越高,磨削的光洁度越高.加上一句,我感觉二楼根本就不懂